张爱玲少帅读后感细选(8)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为什么非要刻意的与众不同呢?像张爱玲一样,将平凡演绎到精致,不也很好吗?像她说的,把心放的很低很低,低进尘土里,但内心却是欢喜的,从中尘埃里,开出了花儿来。 我爱张爱玲,一个平凡到精致的女人。
张爱玲虽已离开人间十四年了,但这期间她却不时有“新作”让我们看到。一个月前,她的小说《少帅》中译本(本书为英文写作)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虽然这本书不日即将推出大陆简体版,但还是心痒难耐。日前有朋友去台,忙央求带回,赶紧拜读。
我不是铁杆“张迷”,但也一直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文章,不过,读罢这本《少帅》的感觉却是失望。这倒不是因为这书并非全本,只看了“三分之二”(张原计划写十章,但最终只完成了七章),而是因为张爱玲笔下的故事远比小说原型真实的传奇要逊色。逊色得多。
即便给书中男女主人公改了姓名——少帅姓陈,四小姐姓周,且没有原封不动地引用原型人物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可读者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张爱玲这次写的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故事。与自己以往写作风格不同的是,这次张爱玲把许多史料写进了小说,有时甚至大篇幅地引用,以至于完全与小说中虚构的情节、文学的写作脱节。纵使冯晞乾撰文为其辩护——“(张)甘心冒着剿袭的嫌疑,忠实地把这些素材逐一写进小说……这种写法不过体现了作者素来服膺的美学观,就是‘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也还是让这本书难逃冗长、乏味的圭臬。
更尴尬的是,正是(或者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出版方才拒绝了张爱玲,让1960年代初雄心勃勃以这本《少帅》进军美国英文写作的张倍受挫折和打击。而因为这本书涉及过多政治人物和明确表达的政治立场,也让该书的中文版无法在当时的大陆或者台湾出版。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读懂此书,“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特别请冯晞乾撰写《考证与评析》一文,从文中引用大量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的通信就可以看出,张对这本《少帅》看得很重,曾把它视为自己“交大运”的时机——“千载难逢,不容有失”(张爱玲语),而即便在此书未能出版的三十年后(1990年代初),张也还在为本书纠结。那么,张爱玲何以如此厚爱这个题材?冯晞乾和宋以朗都没有明说,我想,还是因为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之于乱世的爱情罢。
张爱玲虽已离开人间十四年了,但这期间她却不时有“新作”让我们看到。一个月前,她的小说《少帅》中译本(本书为英文写作)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虽然这本书不日即将推出大陆简体版,但还是心痒难耐。日前有朋友去台,忙央求带回,赶紧拜读。
我不是铁杆“张迷”,但也一直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文章,不过,读罢这本《少帅》的感觉却是失望。这倒不是因为这书并非全本,只看了“三分之二”(张原计划写十章,但最终只完成了七章),而是因为张爱玲笔下的故事远比小说原型真实的传奇要逊色。逊色得多。
即便给书中男女主人公改了姓名——少帅姓陈,四小姐姓周,且没有原封不动地引用原型人物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可读者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张爱玲这次写的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故事。与自己以往写作风格不同的是,这次张爱玲把许多史料写进了小说,有时甚至大篇幅地引用,以至于完全与小说中虚构的情节、文学的写作脱节。纵使冯晞乾撰文为其辩护——“(张)甘心冒着剿袭的嫌疑,忠实地把这些素材逐一写进小说……这种写法不过体现了作者素来服膺的美学观,就是‘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也还是让这本书难逃冗长、乏味的圭臬。
更尴尬的是,正是(或者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出版方才拒绝了张爱玲,让1960年代初雄心勃勃以这本《少帅》进军美国英文写作的张倍受挫折和打击。而因为这本书涉及过多政治人物和明确表达的政治立场,也让该书的中文版无法在当时的大陆或者台湾出版。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读懂此书,“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特别请冯晞乾撰写《考证与评析》一文,从文中引用大量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的通信就可以看出,张对这本《少帅》看得很重,曾把它视为自己“交大运”的时机——“千载难逢,不容有失”(张爱玲语),而即便在此书未能出版的三十年后(1990年代初),张也还在为本书纠结。那么,张爱玲何以如此厚爱这个题材?冯晞乾和宋以朗都没有明说,我想,还是因为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之于乱世的爱情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