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合计(30)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知音理论充分考虑了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是读者发挥主体作用的表现。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投入主观情感,“披文以入情”,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读者发挥了主体能动作用,发现与自己阅读经验相似的地方,满足自己的心理期待,激起情感的火花,于是“欢然内怿”。“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接受者是两个相互对应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作者投入感情进行创作,读者投入感情阅读理解,以“情”为媒介,作者的创作情感与读者的审美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跨越时空,进行交流。于是,“深识鉴奥”,看到作品中意义深远的地方,看到作品的深奥之处,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读懂作者的情感,成为作者的“知音”。
审美体验既要投入读者的主观情感,也需要充分发挥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需要读者进行深层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判断。“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这样,作品中再隐秘的情感都可以发现,就不会出现“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的情况了。如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读者在阅读王维这首诗的时候,首先要对文本语言进行解读,然后针对诗中提到的“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等意象进行深入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最后进行深层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判断,总结出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意义就出来了。读者在对诗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发现了这首诗深层的审美意蕴,发现其中的价值意义,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审美体验既要投入读者的主观情感,也需要充分发挥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需要读者进行深层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判断。“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这样,作品中再隐秘的情感都可以发现,就不会出现“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的情况了。如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读者在阅读王维这首诗的时候,首先要对文本语言进行解读,然后针对诗中提到的“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等意象进行深入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最后进行深层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判断,总结出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意义就出来了。读者在对诗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发现了这首诗深层的审美意蕴,发现其中的价值意义,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