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伦彦式书读后感精练(10)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这篇《与杨仕鸣》是他写给学生杨仕鸣的,杨仕鸣和他的哥哥杨毅斋都是阳明先生的弟子,广东潮州人。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杨仕鸣的哥哥去世了,杨仕鸣写信给阳明先生请他帮哥哥写墓志铭,并在信中讨论了致良知的问题。文章是阳明先生的回信,我用白话文翻译了一下,主要内容如下:
阳明先生说:“听说你哥哥毅斋去年冬天去世了,坟墓已长草,我很悲伤,但因抱恙在身,就不能帮他写墓志铭了,请你找一个他深交的朋友来写,这样才更会有感而发。你来信谈及‘良知’应按各人的理解每天在自己心上下功夫,去除心中障蔽,扩充心之本体,对此我感到安慰和赞赏。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明善诚身。如果每天都自我觉察,即使致知功夫还会间断,那只是不成熟而已。仕鸣你
仕鸣又说:“致良知学问是立在空中的,不沾染一点点万物事情,也不容得一丝的增减,如果不这样,就不是合一功夫了”(意思是先生的学问已经很恰到好处了,不容得一丝一毫的增减)。阳明先生说:“虽然你的话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却是你自己的见解,值得祝贺,但致良知必须在内心上切实用力,不能说说而已,否则也只是‘议拟仿象’,到头来只是一个‘弄精魄的汉’(空学心法的人),虽然这和近世向外格物的人稍有不同,但也是一样有病痛的。诗文词章的功夫,儒者虽然并不荒废,孔子也说‘有德者必有言’,但有言者未必有德。如果刻意在词章上安排和组织,则是为了求胜心而去做,而不是把德行传下去的。先辈也说要求道,但却容易在词章上大做文章,仕鸣既然已知道在致知上下功夫,我在这里一点你就明白了,是瞒不了良知的。”
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阳明先生强调了致良知的不要为了致良知而致良知,阳明心学不是落空的学问,要在修炼上狠下功夫。每天都要不断擦拭灰尘,让良知之心越来越明亮,不光是大是大非,即使是小善小恶都能及时觉察,把恶念扼杀在萌芽状态。内心的良知之力才是生命的本源,应正本清源,格物致知。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时提出心即理,后来又提出知行合一,在五十知天命之年又提出“致良知”。“良知”说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一种不经后天学习的先验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规范,王阳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范畴已演变为集本体论、功夫论、道德论为一体的最高的哲学范畴。
阳明先生说:“听说你哥哥毅斋去年冬天去世了,坟墓已长草,我很悲伤,但因抱恙在身,就不能帮他写墓志铭了,请你找一个他深交的朋友来写,这样才更会有感而发。你来信谈及‘良知’应按各人的理解每天在自己心上下功夫,去除心中障蔽,扩充心之本体,对此我感到安慰和赞赏。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明善诚身。如果每天都自我觉察,即使致知功夫还会间断,那只是不成熟而已。仕鸣你
仕鸣又说:“致良知学问是立在空中的,不沾染一点点万物事情,也不容得一丝的增减,如果不这样,就不是合一功夫了”(意思是先生的学问已经很恰到好处了,不容得一丝一毫的增减)。阳明先生说:“虽然你的话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却是你自己的见解,值得祝贺,但致良知必须在内心上切实用力,不能说说而已,否则也只是‘议拟仿象’,到头来只是一个‘弄精魄的汉’(空学心法的人),虽然这和近世向外格物的人稍有不同,但也是一样有病痛的。诗文词章的功夫,儒者虽然并不荒废,孔子也说‘有德者必有言’,但有言者未必有德。如果刻意在词章上安排和组织,则是为了求胜心而去做,而不是把德行传下去的。先辈也说要求道,但却容易在词章上大做文章,仕鸣既然已知道在致知上下功夫,我在这里一点你就明白了,是瞒不了良知的。”
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阳明先生强调了致良知的不要为了致良知而致良知,阳明心学不是落空的学问,要在修炼上狠下功夫。每天都要不断擦拭灰尘,让良知之心越来越明亮,不光是大是大非,即使是小善小恶都能及时觉察,把恶念扼杀在萌芽状态。内心的良知之力才是生命的本源,应正本清源,格物致知。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时提出心即理,后来又提出知行合一,在五十知天命之年又提出“致良知”。“良知”说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一种不经后天学习的先验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规范,王阳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范畴已演变为集本体论、功夫论、道德论为一体的最高的哲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