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行为主义》读后感汇总(6)

2022-08-24 来源:百合文库
再如文科,文科的老师更偏重人物,事件,然后上升到哲学思想。那么在出考题的时候,完全也可以互相融合,把“良构”的问题转换为“劣构”的复杂问题。一旦考试大纲有所变动,这势必也就影响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那么,怎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呢?
正如David H.Jonassen所言,当今的潮流已经是“情境”的设计了。曾经的行为主义过于死板与呆板,题海大战乃秉承其原理而创,有助于强化训练。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只能使这种强化转变成机器人式的训练。再后来的认知主义与实验主义,整体效率过低而不佳。之后的潮流便是建
构主义,建构主义中也存在着很多流派,这仅仅是一种思潮,随着双向建构提出,种种矛盾便凸显出。就如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师关于预习是否有好处的问题,他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当我反问他,“当课本内容过难,学生能力与认知有限,最终误解课本中的内容,从而导致原本的非难点变成了难点(由于双向建构,导致把原有经验变成科学经验的一个过程),这同样是一件好事么?”于是,他便不知如何回答。然而,情境的建立可以避免这一些问题,因为一些问题的学习是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中,那么设置这样一个符合条件的情境,便能帮助教学。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中模拟许多“良构”问题的情境,然后通过改变情境从而改变问题的性质。也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到许多在书本上完全没有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我想《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这一本书,更多的给我们的是思想上的启迪与开放,而不仅仅是在于其对许多课程与问题解决上的应用价值。凡一个事物,当其大方向有所改善变好,那么那些小麻烦才会被逐一清除。如果一个教育模式还不够正确,那么教学方式又如何能够正确的改变呢?
《动机与人格》
(一)
自从看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以后,这种感觉消失了。感谢马先生写了这么好的书,呵呵。我觉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说明了自我实现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那就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好像另一位姓马的伟人——马克思的思想那样:世界上不会出现有一个完美的社会,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即使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也不会停止发展。也正因为人类不会停止发展,因此社会永远不会完美,因为完美意味着无法超越。马斯洛的思想类似:人的心理也永远不会真正完美,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要经过生理需要的满足、安全需要的满足、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自尊的满足、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人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阶段,也不会停止发展。因此人生不是一个最高价值的寻找过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