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读后感汇总(12)
2022-08-24 来源:百合文库
由此试想,东方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圣(人)贤,不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吗?一个被马斯洛称之为真正健康的人、全面得到发展的人,实现了人的最高级需求的人。
深入透析后我们会发现中西方的文化其实是互为交融、相互联系着的。
让我尤为深刻的观点还有一个: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东方称为圣人)的这部分极少数的人是真正的健康人,而绝大多数人是病态的、发展不健全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社会才呈现出一副病态的样子,而人与人之间也在不休止地上演着矛盾、争执、冲突、怨恨、痛苦、悲剧……
另外让人感到兴奋的一点是,不管是东方的儒家学说,还是西方马斯洛学说,都明确的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自我实现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的个体,体验着作为健康自由人的所有的美好与幸福。
传统教育思路上,教师教育学生的思路有三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可以称之为“程咬金的三斧子”。
第一种,动之以情,即所谓就是“爱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爱生,强调对学生的表扬和赏识,强调寻找学生的所谓“闪光点”。如果教师的教育以“动之以情”基调,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往往诉诸文学手段,爱讲故事,喜欢煽情,而他们的形象,就比较像校园里的妈妈,或者鼓动家,或者节目主持人,或者演员。
这种教育思路有时是有效的,有时是无效的。然而很少有人认真研究此种教育思路对什么样的学生有效,对什么样的学生无效。而且因为“爱”是一个好听的流行词,人们不忍心说它的坏话,于是就出现了对“爱”的无节制的歌颂,甚至迷信。就好像在“文革”中,只要你讴歌工人贫下中农,那就一路畅通,唱的调子越高,证明你觉悟越高。如今教育界也有类似的流行病,好像哪位老师“爱生”的调子唱得越高,就证明他越有师德似的。其实这不一定。铁的事实是,有些孩子靠“爱”是无法解决他的问题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侧重爱的教育,只对那些情感缺失、情感饥渴的学生教育效果明显,而这种学生并不多。于是你就明白很多老师瞄准了某个学生爱呀爱呀,终于不见效果,其实是很正常的。这种学生并不缺少爱,因此“加爱”无法解决问题。这和种庄稼道理一样,如果土壤并不干旱,你还要浇水,那绝不会增产,弄不好还会把庄稼淹死了。
深入透析后我们会发现中西方的文化其实是互为交融、相互联系着的。
让我尤为深刻的观点还有一个: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东方称为圣人)的这部分极少数的人是真正的健康人,而绝大多数人是病态的、发展不健全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社会才呈现出一副病态的样子,而人与人之间也在不休止地上演着矛盾、争执、冲突、怨恨、痛苦、悲剧……
另外让人感到兴奋的一点是,不管是东方的儒家学说,还是西方马斯洛学说,都明确的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自我实现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的个体,体验着作为健康自由人的所有的美好与幸福。
传统教育思路上,教师教育学生的思路有三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可以称之为“程咬金的三斧子”。
第一种,动之以情,即所谓就是“爱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爱生,强调对学生的表扬和赏识,强调寻找学生的所谓“闪光点”。如果教师的教育以“动之以情”基调,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往往诉诸文学手段,爱讲故事,喜欢煽情,而他们的形象,就比较像校园里的妈妈,或者鼓动家,或者节目主持人,或者演员。
这种教育思路有时是有效的,有时是无效的。然而很少有人认真研究此种教育思路对什么样的学生有效,对什么样的学生无效。而且因为“爱”是一个好听的流行词,人们不忍心说它的坏话,于是就出现了对“爱”的无节制的歌颂,甚至迷信。就好像在“文革”中,只要你讴歌工人贫下中农,那就一路畅通,唱的调子越高,证明你觉悟越高。如今教育界也有类似的流行病,好像哪位老师“爱生”的调子唱得越高,就证明他越有师德似的。其实这不一定。铁的事实是,有些孩子靠“爱”是无法解决他的问题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侧重爱的教育,只对那些情感缺失、情感饥渴的学生教育效果明显,而这种学生并不多。于是你就明白很多老师瞄准了某个学生爱呀爱呀,终于不见效果,其实是很正常的。这种学生并不缺少爱,因此“加爱”无法解决问题。这和种庄稼道理一样,如果土壤并不干旱,你还要浇水,那绝不会增产,弄不好还会把庄稼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