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斐多篇读后感合集(8)
2022-08-24 来源:百合文库
大小、高低、快慢都是在形容事物某种属性的程度,而生死却是事物本身的一种状态。
三、灵魂净化说
苏格拉底说,"当心灵沉潜于其自身之中而不为声色苦乐所挠扰的时候,当它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有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这样哲学家就鄙弃了肉体".假设灵魂是真实存在的,我也不认同,肉体是阻碍,虽然肉体使得我们与外在世界接触,然而它也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载体罢了,它并不具有思想,也不能够形成自己独立思维,肉体需要依附着灵魂存在,灵魂的解脱,与肉体的分离,就意味着死亡。所谓的肉体的欲望贪念,真正还是源自的灵魂本身。
先秦著名哲学家荀子"性恶论",是我一直主张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如果人一直按照自然原始本性发展,必将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来。正如先有人,后再有礼法约束,才能"善".他强调人先天的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改造的。简单来说,起初我们刚到这个世界不符我之意愿的就总会以哭闹来反抗,饿了会哭,尿了会闹,病了会燥,这是人之本性,但父母老师的通过长期的引导教育之后,我们的负面情绪逐渐被压制,从而学会隐藏,学会克制,可笑是最后还反被讥讽着不如孩童单纯。
灵魂净化论与荀子"性恶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类似的,都是一种由坏变好净化的过程。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在解脱了肉体的纷扰之后,灵魂才会是纯洁的、是光明的、更是自由的。苏格拉底说:"哲学家一心相信:爱好智慧能救助自己,洗净自己".
然而荀子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与肉体无关,更多地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并规劝人们求真向善之心。
四、结论
显然,《斐多篇》中苏格拉底与荀子两者的思想都带有典型的唯心主义的论调,但我更认同后者,正视自身原本就充满欲望与贪念,受到世俗的影响。虽然自身净化是必要的,但这样改变并不需要以灵魂脱离肉体,在死后才能获得。后天的教育,对知识的学习才是净化灵魂的主要途径。
三、灵魂净化说
苏格拉底说,"当心灵沉潜于其自身之中而不为声色苦乐所挠扰的时候,当它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有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这样哲学家就鄙弃了肉体".假设灵魂是真实存在的,我也不认同,肉体是阻碍,虽然肉体使得我们与外在世界接触,然而它也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载体罢了,它并不具有思想,也不能够形成自己独立思维,肉体需要依附着灵魂存在,灵魂的解脱,与肉体的分离,就意味着死亡。所谓的肉体的欲望贪念,真正还是源自的灵魂本身。
先秦著名哲学家荀子"性恶论",是我一直主张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如果人一直按照自然原始本性发展,必将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来。正如先有人,后再有礼法约束,才能"善".他强调人先天的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改造的。简单来说,起初我们刚到这个世界不符我之意愿的就总会以哭闹来反抗,饿了会哭,尿了会闹,病了会燥,这是人之本性,但父母老师的通过长期的引导教育之后,我们的负面情绪逐渐被压制,从而学会隐藏,学会克制,可笑是最后还反被讥讽着不如孩童单纯。
灵魂净化论与荀子"性恶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类似的,都是一种由坏变好净化的过程。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在解脱了肉体的纷扰之后,灵魂才会是纯洁的、是光明的、更是自由的。苏格拉底说:"哲学家一心相信:爱好智慧能救助自己,洗净自己".
然而荀子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与肉体无关,更多地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并规劝人们求真向善之心。
四、结论
显然,《斐多篇》中苏格拉底与荀子两者的思想都带有典型的唯心主义的论调,但我更认同后者,正视自身原本就充满欲望与贪念,受到世俗的影响。虽然自身净化是必要的,但这样改变并不需要以灵魂脱离肉体,在死后才能获得。后天的教育,对知识的学习才是净化灵魂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