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民艺学论纲读后感集锦(4)

2022-08-19 来源:百合文库
又如,在文学演进的意义上,电子时代的文学走进网络,或者网络技术介入文学,都是历史的必然。但问题在于,网络中的文学,尤其是那些超文本、多媒体、交互式的网络原创作品,已是此“文学”非彼文学也。它的作者可能是不确定的,其动机也许仅在悦意快心而非昔日的载道经国或表征纯美;它的文本可能是“软载体”的网络链接或多媒体的视听组合,而非单一的线性文字文本;它的传播方式蛛网覆盖、触角延伸而无远弗届,其欣赏资源多样纷呈又无限复制。网络文学的平面化、零散化叙事,旨在消解深度和消费欲望,它对于元话语、经典规范、崇高审美及宏大叙事的全面摈弃和解构,有可能导致弗·杰姆逊所说的“类像”(simulacrum)崇拜和被大卫·格里芬批评过的对诗性审美的无情“祛魅”(Disenchantment)。这种由文学存在方式造成的文学存在本质和存在价值的改变,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艺术的倒退呢?
值得研究。
还有,在大众审美文化的意义上,互联网成为人类继广播和影视之后最具大众性的文化媒体,也是“读图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感官。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信息”,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那么,互联网上的文学为我们“延伸”了些什么呢?很明显,网络对“中心化”的.技术解构,拆卸了几乎所有的文学壁垒,让文学话语权回归民间,实现了文学的返朴归真;网络用“赛伯空间”(Cyberspace)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使交往与对话跨越了物理空间的屏障,让大众文化狂欢共享当下的时空平台,人们得以用最“无我”的方式(匿名和虚拟),表现最“真我”(解除面具焦虑)的生命底色,让自由、平等、共享和民间话语的旗帜高扬于大众审美的电子平台。然而,当网络消弭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界限,当网络文学颠覆了传统范式和权力话语以后,它给予人类的文化呈现究竟是如雷蒙德·
威廉斯所期待的“物欲横流时代人性的守护神”,还是如瓦尔特·本杰明所忧虑的机械复制时代审美“光韵”消失后“人性的现代危机”,抑或如法兰克福学派所激烈批判的技术奴役下的“单面人”呢?网络文学之于大众审美文化和人类审美精神的引导性和建构性,将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赢得人类文明史的价值确证?令人深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