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与六识读后感聚集(6)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疑问之三,可否以身相见如来?无相之因,不能契有相之果。明明见佛现证菩提果,佛还是有相。空生闻佛说佛非色相。遂起疑云。 佛说不可以色相身相见如来。以法身非相破之。《大乘密严经》有偈“佛体最清净,非有亦非无,远于能所觉,及离于根量。诸相妄所境,离相是如来。”真正的佛,不在根识的现量里。凡有相皆是虚妄境的产物,是泡影。见相离相,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以大唯识说之,一切相为如来藏识的变现,显现的都是果,在梦里找不到做梦的。佛是醒位是做梦的,显现的相如同梦中影像,似有,梦醒看是空。且佛是不见顶相,是法身实相。
疑问之四,不可以色相见如来,那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具足。除破所见之相,亦破能见之见。所见之相无有,能见之见亦无。法身无我。报身非相。是为真佛。《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层看为色,此能见之见是虚妄见,是不实之见,是佛所破之见。而色即是空,空不异色的见,是在二重能相的见。站在境上看,才能看到境影的不实。看到相其实如阳炎不可得。
“佛言。化身说即法身说。以三身不异故。即于此法能持四句。为人演说。其福最胜。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故。到此尘说刹说炽然说也。”三身不异,即六识实为一心的六识,七识为一心下的七识,八识为一心八识。就像一棵大树,根茎叶一体。叶子有长落,树却常青。鲜有人看到掉一片叶子,就以为树死了。根茎叶血脉相同。以此说明,在一层里只有生灭的相,而无生灭的实质。
《心经》仍然是佛教般若系统的经典,即是佛教智慧学系统的经典,而不是研究、探讨人心之特点、功能及其安顿的经典。
一、《心经》成为佛教信众的安心宝典
《心经》至少在唐代中叶以后,逐步成为佛教信徒们以及佛教爱好者们用以指导人生修养、指导日常生活的重要佛教经典,并成为了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安心宝典。[1]
以大唯识说之,一切相为如来藏识的变现,显现的都是果,在梦里找不到做梦的。佛是醒位是做梦的,显现的相如同梦中影像,似有,梦醒看是空。且佛是不见顶相,是法身实相。
疑问之四,不可以色相见如来,那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具足。除破所见之相,亦破能见之见。所见之相无有,能见之见亦无。法身无我。报身非相。是为真佛。《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层看为色,此能见之见是虚妄见,是不实之见,是佛所破之见。而色即是空,空不异色的见,是在二重能相的见。站在境上看,才能看到境影的不实。看到相其实如阳炎不可得。
“佛言。化身说即法身说。以三身不异故。即于此法能持四句。为人演说。其福最胜。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故。到此尘说刹说炽然说也。”三身不异,即六识实为一心的六识,七识为一心下的七识,八识为一心八识。就像一棵大树,根茎叶一体。叶子有长落,树却常青。鲜有人看到掉一片叶子,就以为树死了。根茎叶血脉相同。以此说明,在一层里只有生灭的相,而无生灭的实质。
《心经》仍然是佛教般若系统的经典,即是佛教智慧学系统的经典,而不是研究、探讨人心之特点、功能及其安顿的经典。
一、《心经》成为佛教信众的安心宝典
《心经》至少在唐代中叶以后,逐步成为佛教信徒们以及佛教爱好者们用以指导人生修养、指导日常生活的重要佛教经典,并成为了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安心宝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