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与六识读后感聚集(4)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疑问之一,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空生说大乘菩萨区别小乘是自度及度生,是下化众生,上求佛果。那么求至佛果应是心的安住处吧。可今满眼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无量无边,几时能度得尽?众生不尽,如何得成佛果?菩萨以求住之心急,此心不安,不能降伏。 特求安心之法。佛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即 “菩萨求心安作佛,不必别求。只要看住你的心念, 其心自安。起心动念即起烦恼,众生随语起疑。虽未吐露。而心已动念。谓之意言分别。正是名言习气耳。佛告的安心之法是看护好自己的.念头勿起心动念。“ 歇即菩提。起心动念皆在所相里,在名言概念里,在遍计所执里,在分别事识心猿意马,刹那间万念生,在这个虚妄平台上,不可能歇,不可能无念。 “欲令一切众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是谓护念付嘱。” 歇即菩提,就是要把心安住在能相上,安住在上一级平台上,境影自然被境觉隐没含摄,心自安耶。从究竟看要无住生心。
疑问之二, 有没有众生?佛教菩萨度生。以布施为本。其所施者。皆众生也。今众生皆空。则所作布施。谁为受者?佛先解释何为众生?众生虽多,无非胎卵湿化四类,无非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说到底众生无非色心,在色不过是有色无色,在心不过为有想无想,到极致为非有非无。而色心众生又为四大假合,众生本无,妄见生有。 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菩萨认为有众生,是因为有菩萨凡夫之分别心,有我之执,有我则有我相,继而有众生相,寿者相。观无我,则离四相,离境相,转依为境觉。布施应不住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布施有相亦为虚妄。
那么没有众生也就没有受者,没有受者亦无施者。在佛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说只有拥有法报化三身一体同时看的心的前提下众生就是佛,即无佛无众生。如只持化身为身,不开启法报身法身的有情才名众生,才因有众生之名而有佛。在此佛又开示安心之法为观无我为主。无我哪处觅心?所以在一层里阿难七处征心觅不可得。诸相即是非相。众生即非众生。
是谓护念付嘱。” 歇即菩提,就是要把心安住在能相上,安住在上一级平台上,境影自然被境觉隐没含摄,心自安耶。从究竟看要无住生心。
疑问之二, 有没有众生?佛教菩萨度生。以布施为本。其所施者。皆众生也。今众生皆空。则所作布施。谁为受者?佛先解释何为众生?众生虽多,无非胎卵湿化四类,无非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说到底众生无非色心,在色不过是有色无色,在心不过为有想无想,到极致为非有非无。而色心众生又为四大假合,众生本无,妄见生有。 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菩萨认为有众生,是因为有菩萨凡夫之分别心,有我之执,有我则有我相,继而有众生相,寿者相。观无我,则离四相,离境相,转依为境觉。布施应不住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布施有相亦为虚妄。
那么没有众生也就没有受者,没有受者亦无施者。在佛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说只有拥有法报化三身一体同时看的心的前提下众生就是佛,即无佛无众生。如只持化身为身,不开启法报身法身的有情才名众生,才因有众生之名而有佛。在此佛又开示安心之法为观无我为主。无我哪处觅心?所以在一层里阿难七处征心觅不可得。诸相即是非相。众生即非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