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孙绍振读后感整理(8)
2022-08-16 来源:百合文库
教师的文本解读不但要转化成专业的阅读态度和方式,还要解读好我们的学生主体。也就是说,我们的文本解读须扎根于课堂教学的土壤,才能真正有效。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这是塑造心灵, 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
引导语:《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文本细读《湖心亭看雪》
文本细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1632年,36岁。写时1644年,已过12年。仍用明代纪年,心中明代始终未亡。凡纪昔游之作,大多如此,以示不忘故国。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引逗出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封湖,寒气逼人。不写视觉,听觉来写,封冻之状,静寂,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冰天雪地,万籁无声,森然寒意,高度写意。人鸟无声。比较:“千山鸟飞绝”之意境,人鸟无踪。静观万物皆自得。写景传神。为下文看雪作映照。)是日更定矣,(更定,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余nú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夜深出门,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独(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独抱冰雪之操守,孤高自赏。清高脱俗,雅情雅致,避世幽愤,溢于言外。
可比乎“独钓寒江雪”。另有周敦颐之“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个性鲜明,文人风骨俱在一个“独”字。)往湖心亭看雪。(点题)雾淞沆砀(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白茫茫一片,浑然难遍。),上下一白(全景)。湖上影子,(特写镜头)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锤炼数量词,着“一”而境界全出。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混沌一片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茫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彻悟了。天人合一。写意山水中国画,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重点推敲,揣摩。标点不一,视角独特,人化景。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何等空灵之笔,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
引导语:《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文本细读《湖心亭看雪》
文本细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1632年,36岁。写时1644年,已过12年。仍用明代纪年,心中明代始终未亡。凡纪昔游之作,大多如此,以示不忘故国。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引逗出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封湖,寒气逼人。不写视觉,听觉来写,封冻之状,静寂,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冰天雪地,万籁无声,森然寒意,高度写意。人鸟无声。比较:“千山鸟飞绝”之意境,人鸟无踪。静观万物皆自得。写景传神。为下文看雪作映照。)是日更定矣,(更定,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余nú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夜深出门,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独(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独抱冰雪之操守,孤高自赏。清高脱俗,雅情雅致,避世幽愤,溢于言外。
可比乎“独钓寒江雪”。另有周敦颐之“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个性鲜明,文人风骨俱在一个“独”字。)往湖心亭看雪。(点题)雾淞沆砀(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白茫茫一片,浑然难遍。),上下一白(全景)。湖上影子,(特写镜头)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锤炼数量词,着“一”而境界全出。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混沌一片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茫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彻悟了。天人合一。写意山水中国画,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重点推敲,揣摩。标点不一,视角独特,人化景。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何等空灵之笔,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