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与席元山辛巳读后感精练(2)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王阳明先生这篇文章写于1521年,阳明先生时年50岁,这一年正德皇帝驾崩,世宗登基。王阳明先生在江西,八月份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十二月被封为新建伯。阳明先生在1520年农历九月就开始了致良知学说,在1521年到处讲学。上期分享的《象山文集序》和《答伦彦式书》等文章都是在这一年发表的。
这篇《与杨仕鸣》是他写给学生杨仕鸣的,杨仕鸣和他的哥哥杨毅斋都是阳明先生的弟子,广东潮州人。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杨仕鸣的哥哥去世了,杨仕鸣写信给阳明先生请他帮哥哥写墓志铭,并在信中讨论了致良知的问题。文章是阳明先生的回信,我用白话文翻译了一下,主要内容如下:
阳明先生说:听说你哥哥毅斋去年冬天去世了,坟墓已长草,我很悲伤,但因抱恙在身,就不能帮他写墓志铭了,请你找一个他深交的朋友来写,这样才更会有感而发。你来信谈及良知应按各人的理解每天在自己心上下功夫,去除心中障蔽,扩充心之本体,对此我感到安慰和赞赏。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明善诚身。如果每天都自我觉察,即使致知功夫还会间断,那只是不成熟而已。仕鸣你体会到致良知的说法和其他先贤有差异,所以心生疑虑。我认为致知二字是孔门正法眼藏,致良知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万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几句话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即是说致良知是天理,是人意)。
所以,明白了致知,才是得道,只有得道了,才是有德。背离致良知的学说,都是异端邪说,虽然世上有很多迷惑,千魔万怪变幻多端,但一遇上致良知就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就像太阳一出,鬼魅魍魉就无所遁形了,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仕鸣又说:致良知学问是立在空中的,不沾染一点点万物事情,也不容得一丝的增减,如果不这样,就不是合一功夫了(意思是先生的学问已经很恰到好处了,不容得一丝一毫的增减)。阳明先生说:虽然你的话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却是你自己的见解,值得祝贺,但致良知必须在内心上切实用力,不能说说而已,否则也只是议拟仿象,到头来只是一个弄精魄的汉(空学心法的人),虽然这和近世向外格物的人稍有不同,但也是一样有病痛的。诗文词章的功夫,儒者虽然并不荒废,孔子也说有德者必有言,但有言者未必有德。如果刻意在词章上安排和组织,则是为了求胜心而去做,而不是把德行传下去的。先辈也说要求道,但却容易在词章上大做文章,仕鸣既然已知道在致知上下功夫,我在这里一点你就明白了,是瞒不了良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