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席元山辛巳读后感精练(16)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阳明先生强调了致良知的不要为了致良知而致良知,阳明心学不是落空的学问,要在修炼上狠下功夫。每天都要不断擦拭灰尘,让良知之心越来越明亮,不光是大是大非,即使是小善小恶都能及时觉察,把恶念扼杀在萌芽状态。内心的良知之力才是生命的本源,应正本清源,格物致知。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时提出心即理,后来又提出知行合一,在五十知天命之年又提出“致良知”。“良知”说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一种不经后天学习的先验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规范,王阳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范畴已演变为集本体论、功夫论、道德论为一体的最高的哲学范畴。
学习这篇文章后让我们对阳明先生更加敬重。他在1519年平定了朱宸濠谋反,却遭到张忠团伙处心积虑的诬陷,可正是这种逆境,却反推了阳明心学的发展,促使他在1520年农历九月始提出了致良知。可以说“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自己讲”的早期倡导的学说,到了晚年,他主要是提倡“讲自己”的“致良知”说。在他五十岁后到五十八岁去世这段期间,基本上他都是只论“致良知”,可以说“致良知”是对“知行合一”说的提升、发展和超越。
阳明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抱恙在身,但仍然不忘记教育学生要时时刻刻致良知。我们应该学习阳明心学的精髓,时刻省查克治,在事上炼,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时提出心即理,后来又提出知行合一,在五十知天命之年又提出“致良知”。“良知”说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一种不经后天学习的先验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规范,王阳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范畴已演变为集本体论、功夫论、道德论为一体的最高的哲学范畴。
学习这篇文章后让我们对阳明先生更加敬重。他在1519年平定了朱宸濠谋反,却遭到张忠团伙处心积虑的诬陷,可正是这种逆境,却反推了阳明心学的发展,促使他在1520年农历九月始提出了致良知。可以说“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自己讲”的早期倡导的学说,到了晚年,他主要是提倡“讲自己”的“致良知”说。在他五十岁后到五十八岁去世这段期间,基本上他都是只论“致良知”,可以说“致良知”是对“知行合一”说的提升、发展和超越。
阳明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抱恙在身,但仍然不忘记教育学生要时时刻刻致良知。我们应该学习阳明心学的精髓,时刻省查克治,在事上炼,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