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最后一章的读后感收集(34)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