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游读后感及感受聚集(8)
2022-08-14 来源:百合文库
说明:这是此文的难点,主要是学生没有佛道知识储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儒释道不同角度去理解,若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作为课外探究题,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儒释道关于人生永恒的论述。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的解释,供参考:(PPT)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 ——吴小如《读苏轼》
▲佛教禅宗里有证实相的观点。实相是指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的那个实在的本体,那个没有被污染的清静的东西,这东西真实而又清静,隐于现象背后,不生不灭,值得追求。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幻相,它的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相。这种实相,一般的愚钝者是看不到的,要凭主体的心灵感悟,所见意境的瞬间升华才能实现。苏轼经过长期的磨难,产生了顿悟,所以乐观旷达地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武增明 《解读“物与我皆无尽也”》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样,人之生存是气聚的结果,人之死是气散的表现。一物化为另一物,只是具体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究其实质,仍是一气。因此,在气这一层次上,万物也齐一的。庄子说人生于无复归于无,正如现代科学之谓物质不灭。
4、怎么理解主与客的对答?
明确:主客对答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苏子的“知”与客的“知”在文中交锋,苏子的“知”正是客的“不知”,这主客的交锋正是作者内心苦恼、矛盾交织的独白,重叠了两个“灵魂”。内心的“主”终于说动了内心的“客”,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一面,压下了颓伤自怜消极的一面。
5、认识了无穷和有限的相对性,那么我们怎么面对人生?作者告诉我们怎么面对人生?
明确:“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的解释,供参考:(PPT)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 ——吴小如《读苏轼》
▲佛教禅宗里有证实相的观点。实相是指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的那个实在的本体,那个没有被污染的清静的东西,这东西真实而又清静,隐于现象背后,不生不灭,值得追求。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幻相,它的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相。这种实相,一般的愚钝者是看不到的,要凭主体的心灵感悟,所见意境的瞬间升华才能实现。苏轼经过长期的磨难,产生了顿悟,所以乐观旷达地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武增明 《解读“物与我皆无尽也”》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样,人之生存是气聚的结果,人之死是气散的表现。一物化为另一物,只是具体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究其实质,仍是一气。因此,在气这一层次上,万物也齐一的。庄子说人生于无复归于无,正如现代科学之谓物质不灭。
4、怎么理解主与客的对答?
明确:主客对答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苏子的“知”与客的“知”在文中交锋,苏子的“知”正是客的“不知”,这主客的交锋正是作者内心苦恼、矛盾交织的独白,重叠了两个“灵魂”。内心的“主”终于说动了内心的“客”,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一面,压下了颓伤自怜消极的一面。
5、认识了无穷和有限的相对性,那么我们怎么面对人生?作者告诉我们怎么面对人生?
明确:“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