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旧病杂忆读后感合集(20)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每年桃子一上市的时候,就快来了,等着吧。”这种病甚为厉害,但汪曾祺却引杜牧诗云:“忍过事则喜”,倡导对疟疾只有忍之一法,对患牙病,他也是抱着这样通脱的态度。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可他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我不会疼得‘五藏烦燥’,该咋着还咋着。照样活动。腮帮子肿的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他去看牙医,恰巧不在,乐得“乘兴而去,兴尽而归”,拿着这笔钱上牛肉馆,美美吃它一顿,从他描述这些对待疾病的经验看,他的确是一个苦乐随缘、安时处顺的人,他说:“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牙疾》)真是个没治的乐天派。
《七十书怀》、《自得其乐》、《祈难老》、《无事此静坐》,这些文章都流露着汪曾祺随缘自适、乐天知命的晚境心态。《祈难老》,汪曾祺从太原晋祠的“难老泉”说起,认为“难老”之名取得甚好。不说“不老”,而说“难老”。所谓难老,乃是希望老得缓慢一点,从容一点,不是“焉得不速老”的速老,不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那样的衰老。他指出:“老死是自然规律,谁也逃不脱的。唐宪宗时的宰相裴度云:‘鸡猪鱼蒜,逢着则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这样的态度很可取法。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注:《孟子?尽心上》。)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人之所以能够知得“天命”,乃是对世间人事有了更深的理解。汪曾祺对于人生能看得通脱和深入,这正是他知心所性,心境益臻于中正和平使然矣。
从表层上看,儒家思想似乎塑造了汪曾祺的现世品格,道家思想培育了他的超脱情怀。其实,儒道都具有互济互融的特点,尤其是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上,二者属于殊途同归。儒家追求的与天地同构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培育了一种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庄子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注:《庄子?知北游》。)这种追求山林原野,天地自然,给人以精神和感性的愉快是一致的。汪曾祺对曾子“咏而归”的理想是心向往之,他赞叹道:“这写得实在非常美。曾子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至。”因而,他觉得“孔夫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认为“儒家是爱人的”,并自诩是“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注: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七十书怀》、《自得其乐》、《祈难老》、《无事此静坐》,这些文章都流露着汪曾祺随缘自适、乐天知命的晚境心态。《祈难老》,汪曾祺从太原晋祠的“难老泉”说起,认为“难老”之名取得甚好。不说“不老”,而说“难老”。所谓难老,乃是希望老得缓慢一点,从容一点,不是“焉得不速老”的速老,不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那样的衰老。他指出:“老死是自然规律,谁也逃不脱的。唐宪宗时的宰相裴度云:‘鸡猪鱼蒜,逢着则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这样的态度很可取法。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注:《孟子?尽心上》。)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人之所以能够知得“天命”,乃是对世间人事有了更深的理解。汪曾祺对于人生能看得通脱和深入,这正是他知心所性,心境益臻于中正和平使然矣。
从表层上看,儒家思想似乎塑造了汪曾祺的现世品格,道家思想培育了他的超脱情怀。其实,儒道都具有互济互融的特点,尤其是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上,二者属于殊途同归。儒家追求的与天地同构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培育了一种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庄子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注:《庄子?知北游》。)这种追求山林原野,天地自然,给人以精神和感性的愉快是一致的。汪曾祺对曾子“咏而归”的理想是心向往之,他赞叹道:“这写得实在非常美。曾子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至。”因而,他觉得“孔夫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认为“儒家是爱人的”,并自诩是“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注: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