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读后感收集(12)
2022-08-09 来源:百合文库
论文关键词:傅雷 张爱玲 评论
论文摘要:面对文坛横空出世的“传奇”张爱玲,傅雷率先作出反应,对张文予以评论,其间功过得失,众说纷纭,但它的影响之深远毋庸置疑。本文试从评之缘由、评之得失、评之影响等方面对傅雷评论张爱玲作一个全面性的观照。
从1943年第一个短篇《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发表至1995年在大洋彼岸悄然告别人世,张爱玲成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传奇。有关张的研究热闹非凡、蔚为大观,传记、研究专著、评论汇编接连不断,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如傅雷、夏志清、柯灵、陈思和等等,先后撰文,各抒己见。纵观“张学”研究史,歧见迭出,褒贬不一,在诸多研究者中,傅雷的评论最早出现,奠定了张评的基石,在张爱玲研究中举足轻重、不容小觑。
一、评之缘由
作为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的傅雷,有着“英雄主义的人生观”、“斗争式的悲剧观”①缘何选择与其性格、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迥异的张爱玲?观照当时文坛及二人特质,不难发现其间端倪。
首先是历史使然。20世纪40年代,上海正值沦陷期,政局动荡,文坛也日益沉寂,许多进步作家隐姓埋名、韬光养晦,曾经创办的抗日刊物也被查封。“1942年,上海人在刊物上已经看不到巴金、茅盾、老舍等名家的作品了,甚至一直在报上连载的张恨水的小说,也失去了踪影。”②整个文坛一片荒凉、凋敝。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张爱玲的横空出世,显得弥足珍贵,傅雷等批评家喜忧交织,继而执笔为文,自在情理之中。其次缘于傅雷的爱才之心。张爱玲的几乎一夜成名,使得社会一片“这太突兀了,这太像奇迹了”之类不着边际的慨叹。强烈的责任感驱使傅雷站出来作一个客观公允的点评。“奇迹在中国不算奇迹,可是都没有好下场。”③不愿这句话在张爱玲身上灵验。再次乃文艺观的驱使。傅雷喜爱“那种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刻画、深刻的揭示、无情的抨击。”④《金锁记》深刻地勾勒了情欲,直视人性的悲剧,为傅雷所赞叹。
论文摘要:面对文坛横空出世的“传奇”张爱玲,傅雷率先作出反应,对张文予以评论,其间功过得失,众说纷纭,但它的影响之深远毋庸置疑。本文试从评之缘由、评之得失、评之影响等方面对傅雷评论张爱玲作一个全面性的观照。
从1943年第一个短篇《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发表至1995年在大洋彼岸悄然告别人世,张爱玲成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传奇。有关张的研究热闹非凡、蔚为大观,传记、研究专著、评论汇编接连不断,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如傅雷、夏志清、柯灵、陈思和等等,先后撰文,各抒己见。纵观“张学”研究史,歧见迭出,褒贬不一,在诸多研究者中,傅雷的评论最早出现,奠定了张评的基石,在张爱玲研究中举足轻重、不容小觑。
一、评之缘由
作为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的傅雷,有着“英雄主义的人生观”、“斗争式的悲剧观”①缘何选择与其性格、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迥异的张爱玲?观照当时文坛及二人特质,不难发现其间端倪。
首先是历史使然。20世纪40年代,上海正值沦陷期,政局动荡,文坛也日益沉寂,许多进步作家隐姓埋名、韬光养晦,曾经创办的抗日刊物也被查封。“1942年,上海人在刊物上已经看不到巴金、茅盾、老舍等名家的作品了,甚至一直在报上连载的张恨水的小说,也失去了踪影。”②整个文坛一片荒凉、凋敝。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张爱玲的横空出世,显得弥足珍贵,傅雷等批评家喜忧交织,继而执笔为文,自在情理之中。其次缘于傅雷的爱才之心。张爱玲的几乎一夜成名,使得社会一片“这太突兀了,这太像奇迹了”之类不着边际的慨叹。强烈的责任感驱使傅雷站出来作一个客观公允的点评。“奇迹在中国不算奇迹,可是都没有好下场。”③不愿这句话在张爱玲身上灵验。再次乃文艺观的驱使。傅雷喜爱“那种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刻画、深刻的揭示、无情的抨击。”④《金锁记》深刻地勾勒了情欲,直视人性的悲剧,为傅雷所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