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集》读后感汇集(38)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汪曾棋的为人处事正与李白相反,他的随遇而安,似乎可拟于苏轼的放达,“人间有味是清欢”,但二者究竟有别。苏的"旷达,因其胸次豁然,光风霁月,“王城根处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到底还是儒家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而汪的随遇而安,则是天性敦厚使然,这一点更近于老杜。但老杜的天性敦厚,被后天引导至“餐必思君”上,心有所执,情有所系,笔下故见得沉郁。汪没有强烈的执著心,即便置于高位,也不可能成贤成圣,所以更近于道,颇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种安然的姿态,来抵御人间陵谷,冰)周旋——当然,汪的一生并无大起大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幸运,对于所谓的““人间陵谷”,他更多的只是一个旁观者。因此,汪的随遇而安,是否仅仅因为所罹还不够痛切,我们不得而知。
汪的安然淡泊,一个朋友说,最像王维。理由是:“他们都有文人骨子里的雅,雅得不能再雅,反而归于平淡。”——王维晚年彻底皈依佛教,但他的平淡却不是枯寂,内里仍然清润,而汪曾祺的平淡,骨子里也带着文人风雅。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个类比。王维晚年受禅宗影响,诗文的清润,是一种类似“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因此王维的平淡,也是“问余何适,廓尔忘言”。汪曾祺则不同,汪的平淡带着人间烟火,也许在这一点上,要更像陶渊明一些。但可惜的是,相比于王维与汪曾祺,陶渊明的骨子里又少了一份文人风雅,多了一份愤世嫉俗。
汪老的形象,本是十分鲜明和典型的,然而思前想后,却终于还是想不出一个与他契合的文人。
汪老的温厚淡泊,形之于文,便是一种和平纯正的风味。止庵(本名王进文)提出有一路“才子文章”,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锺书,胡兰成直到董桥,皆属此列。按照止庵的原意,所谓才子文章的特点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但才子们本人绝非性癖,反倒聪明绝顶,七窍玲珑。然而在我看来,这一路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才子们的自矜于才气,读他们的文章,可以想见其倚马千言、恣意褒贬的风流得意。林语堂留洋十余年,最具学者风范,悠然适意,自不是三家村中人,梁实秋隐居雅舍,落落难合,有一种睥睨人世的清高气,钱锺书则可算是林梁钱胡四人中最聪明的一个,一至于以揶揄取笑为能事。至于胡兰成骨子里的风流轻浮,好像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自家玩物——如果这一路“才子文章”真能成其为一种风格,那么也应该有一路“反才子文章”或“非才子文章”,汪曾祺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划入此类。
汪的安然淡泊,一个朋友说,最像王维。理由是:“他们都有文人骨子里的雅,雅得不能再雅,反而归于平淡。”——王维晚年彻底皈依佛教,但他的平淡却不是枯寂,内里仍然清润,而汪曾祺的平淡,骨子里也带着文人风雅。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个类比。王维晚年受禅宗影响,诗文的清润,是一种类似“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因此王维的平淡,也是“问余何适,廓尔忘言”。汪曾祺则不同,汪的平淡带着人间烟火,也许在这一点上,要更像陶渊明一些。但可惜的是,相比于王维与汪曾祺,陶渊明的骨子里又少了一份文人风雅,多了一份愤世嫉俗。
汪老的形象,本是十分鲜明和典型的,然而思前想后,却终于还是想不出一个与他契合的文人。
汪老的温厚淡泊,形之于文,便是一种和平纯正的风味。止庵(本名王进文)提出有一路“才子文章”,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锺书,胡兰成直到董桥,皆属此列。按照止庵的原意,所谓才子文章的特点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但才子们本人绝非性癖,反倒聪明绝顶,七窍玲珑。然而在我看来,这一路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才子们的自矜于才气,读他们的文章,可以想见其倚马千言、恣意褒贬的风流得意。林语堂留洋十余年,最具学者风范,悠然适意,自不是三家村中人,梁实秋隐居雅舍,落落难合,有一种睥睨人世的清高气,钱锺书则可算是林梁钱胡四人中最聪明的一个,一至于以揶揄取笑为能事。至于胡兰成骨子里的风流轻浮,好像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自家玩物——如果这一路“才子文章”真能成其为一种风格,那么也应该有一路“反才子文章”或“非才子文章”,汪曾祺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划入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