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集》读后感汇集(36)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总之苏东坡的诗也好,人也罢,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场大雪过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尽管饱受打击挫折却百折不挠,朴实无华背后保留着他特有函意……
又翻出汪曾祺的集子来读,汪老的文章真是好,和平纯正,语淡味厚,这当然得益于他取法乎上,但想来更多是师于心的缘故。我读文章诗词,小时候看字词文藻,渐渐看通篇的笔法,到现在则颇留意文章的气脉,与其说是看文章,不如说是看人。
古今的文人,可钦叹的人格大抵只有两种:一是至硬,二是至柔。李白徒有傲气,却少一份傲骨,所以总是飞扬着,是“浪漫主义”罢了。文人绝世独立的风骨狷骨,大抵为陈公“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诗句道尽。另一种至柔的人格,想想还是要首推老杜,是一种“愿替众生病”的善良心、慈悲心,杜能被称作“诗圣”,于此可见一斑。至硬与至柔,可以算得上伟大。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又有许多不伟大却可亲可爱的人格。
汪曾祺其人,温厚而淡泊。这一种温厚淡泊,很是合乎君子德行。名教种种绳墨,初衷也只是推崇君子之道。可见天性温厚淡泊的人,尤其难能可贵。
文章憎命达,对于人世的坎坷,李白式的狂傲,苏轼式的疏放,以及老杜式的敦厚算是中国文人最典型的三种姿态。李白任性如赤子,他的飞扬跋扈,仙风道骨,如同借酒消愁一般,不是超脱,更像是一种逃避,一个抵御世事无奈的盔甲,而酒醒后的滋味,大抵便是“欲渡黄河冰塞川”了。读李白的诗,因其至坦至诚,所以能读出许多的矛盾,让人倍感亲切——他写“我辈岂是蓬蒿人”,又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虽然是因为他自恃怀才不遇,“我亦能高永,斯人不可闻”,但多少总还是能让人品出一丝吃不到葡萄的酸意。说到底,李白只是一个不通世故,却又固执于自己的才华,梦想着抟云直上,却又不出意外地到处碰壁的人。他的狂傲来自他的固执,他的抱负,这样的人,是注定要在人世间跌得鼻青脸肿的。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总之苏东坡的诗也好,人也罢,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场大雪过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尽管饱受打击挫折却百折不挠,朴实无华背后保留着他特有函意……
又翻出汪曾祺的集子来读,汪老的文章真是好,和平纯正,语淡味厚,这当然得益于他取法乎上,但想来更多是师于心的缘故。我读文章诗词,小时候看字词文藻,渐渐看通篇的笔法,到现在则颇留意文章的气脉,与其说是看文章,不如说是看人。
古今的文人,可钦叹的人格大抵只有两种:一是至硬,二是至柔。李白徒有傲气,却少一份傲骨,所以总是飞扬着,是“浪漫主义”罢了。文人绝世独立的风骨狷骨,大抵为陈公“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诗句道尽。另一种至柔的人格,想想还是要首推老杜,是一种“愿替众生病”的善良心、慈悲心,杜能被称作“诗圣”,于此可见一斑。至硬与至柔,可以算得上伟大。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又有许多不伟大却可亲可爱的人格。
汪曾祺其人,温厚而淡泊。这一种温厚淡泊,很是合乎君子德行。名教种种绳墨,初衷也只是推崇君子之道。可见天性温厚淡泊的人,尤其难能可贵。
文章憎命达,对于人世的坎坷,李白式的狂傲,苏轼式的疏放,以及老杜式的敦厚算是中国文人最典型的三种姿态。李白任性如赤子,他的飞扬跋扈,仙风道骨,如同借酒消愁一般,不是超脱,更像是一种逃避,一个抵御世事无奈的盔甲,而酒醒后的滋味,大抵便是“欲渡黄河冰塞川”了。读李白的诗,因其至坦至诚,所以能读出许多的矛盾,让人倍感亲切——他写“我辈岂是蓬蒿人”,又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虽然是因为他自恃怀才不遇,“我亦能高永,斯人不可闻”,但多少总还是能让人品出一丝吃不到葡萄的酸意。说到底,李白只是一个不通世故,却又固执于自己的才华,梦想着抟云直上,却又不出意外地到处碰壁的人。他的狂傲来自他的固执,他的抱负,这样的人,是注定要在人世间跌得鼻青脸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