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校化社会读后感汇聚(10)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即便如此,阻力依然很多。
还有,我本身作为初中数学学科教师,我用的整套6册教材,还是我带过一届学生之后才攒齐的,别人孩子想借还不敢借,生怕回不来了。我曾经上图书室找,但没能找齐;我还希望,能找到高中的教材看看,了解高中教材内容,但学校里没有这块储备,因为都会想这是初中学校嘛,要高中教材干嘛?所以,这就是我的需求。
第二,将资源的使用权、调配权与使用者对接。这条我深有感触,多年前,曾经在上课中因为没有“教学用三角板”,跑到校长室找分管前勤业务的副校长开条,结果在校长室被校长盘问半天,一怒之下,转身就走,……。还好,虽被打击,但教学热情依然。试想,有多少老师会在这种制度下被抹杀?现在,学校好多了,各种教学用品,只要老师想用,随时可到库房登记取用,比较方便。
以上是在看书过程中触动内心,从而产生的一点看法。
《学校转型》读后感4
开学前的中层会议上,学校为我们赠送了两本书,《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未来简史》。如果是在暑假,我肯定会静下心来好好阅读。一开学,从九月到十月,一直处于异常忙碌的状态。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还是在前段时间,学校要进行三年规划论证,为了查找一些有关的内容,我进行了粗略的翻阅。
北京十一学校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和活力,特别是其中的选课走班、600多种课程、4174名学生1430个教学班、每人一张课表……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让人向往。甚至于痴痴地想:要是我的孩子也去上这样的一所学校,会有怎样的不同?
但对于中国大多学校来说,这还只能是一个教育梦。
首先小班化教学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就拿小学来说,国家有明确规定,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45人。但实际上呢?一些中心城区的学校,班容量远远超标,老师上课时大多时间都用来维持课堂秩序、管理学生行为,对学生关注的深度、广度不够,根本就不能够做到与一个一个学生展开对话,课堂基本上被几个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生“占领”,大多学生被边缘化,仅仅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所以,要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最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还有,我本身作为初中数学学科教师,我用的整套6册教材,还是我带过一届学生之后才攒齐的,别人孩子想借还不敢借,生怕回不来了。我曾经上图书室找,但没能找齐;我还希望,能找到高中的教材看看,了解高中教材内容,但学校里没有这块储备,因为都会想这是初中学校嘛,要高中教材干嘛?所以,这就是我的需求。
第二,将资源的使用权、调配权与使用者对接。这条我深有感触,多年前,曾经在上课中因为没有“教学用三角板”,跑到校长室找分管前勤业务的副校长开条,结果在校长室被校长盘问半天,一怒之下,转身就走,……。还好,虽被打击,但教学热情依然。试想,有多少老师会在这种制度下被抹杀?现在,学校好多了,各种教学用品,只要老师想用,随时可到库房登记取用,比较方便。
以上是在看书过程中触动内心,从而产生的一点看法。
《学校转型》读后感4
开学前的中层会议上,学校为我们赠送了两本书,《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未来简史》。如果是在暑假,我肯定会静下心来好好阅读。一开学,从九月到十月,一直处于异常忙碌的状态。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还是在前段时间,学校要进行三年规划论证,为了查找一些有关的内容,我进行了粗略的翻阅。
北京十一学校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和活力,特别是其中的选课走班、600多种课程、4174名学生1430个教学班、每人一张课表……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让人向往。甚至于痴痴地想:要是我的孩子也去上这样的一所学校,会有怎样的不同?
但对于中国大多学校来说,这还只能是一个教育梦。
首先小班化教学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就拿小学来说,国家有明确规定,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45人。但实际上呢?一些中心城区的学校,班容量远远超标,老师上课时大多时间都用来维持课堂秩序、管理学生行为,对学生关注的深度、广度不够,根本就不能够做到与一个一个学生展开对话,课堂基本上被几个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生“占领”,大多学生被边缘化,仅仅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所以,要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最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