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黄胃丰收图观后感汇集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黄胃丰收图观后感汇集100句



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
《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
《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可见,《内经》对脾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已有较深认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