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的培养与计数观后感汇合(4)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5人。每组分别统计不同培养时间菌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每人对血球计数板中5个中方格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计数过程中及时将统计结果记录在个人数据表格中,求出平均值。然后将个人数据汇总成小组数据,求出小组平均值。大家注意这里边得到两个数据,一个是每一位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另一个是5位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
下面请看学生实验操作的"一段视频。本实验使用微量移液器,取200微升的菌液,保证了计数板上溶液体积的恒定,避免使用吸收纸,因为在预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使用吸水纸会造成很大的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于操作中存在问题的同学进行了指导。学生及时将统计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学生将个人数据汇总成小组数据,并计算出小组25个样方的平均值。
这是实验课上每组得到的相应培养时间100毫升中酵母菌的数量。利用这个数据绘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曲线。
3.处理数据,建构模型
教师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入2类数据,一类是每个小组5个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另一类是每组任意一个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Excel我们常用来对学生分数的分析,这个工具在模型建构中可以将学生统计的数据转化成曲线,描述生物学的规律。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教师将汇总的数据利用Excel转化成曲线,黑色的曲线是每组中任意一位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红色曲线是小组5位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学生明显感受到,曲线对于实验结果的描述比数据更直观。估算法进行种群数量的统计时,样方越多,实验结果越可靠。学生对于14小时的结果提出了问题:本组的5名同学中,如果有一人的数据与其中4人的数据相差很大,那么在计算时还算不算入小组的平均值呢?在对全班的曲线进行分析时,学生又提出:今天的实验结果与自己预期的实验结果不相符,大部分学生预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最后会下降,可是本节课的实验结果,酵母菌的数量没有下降。会不会因为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不能区分酵母菌的死、活,影响了实验结果?还是培养时间不够?如果不断的增加培养液的体积和培养空间,酵母菌的数量是不是会不断的增加?
下面请看学生实验操作的"一段视频。本实验使用微量移液器,取200微升的菌液,保证了计数板上溶液体积的恒定,避免使用吸收纸,因为在预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使用吸水纸会造成很大的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于操作中存在问题的同学进行了指导。学生及时将统计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学生将个人数据汇总成小组数据,并计算出小组25个样方的平均值。
这是实验课上每组得到的相应培养时间100毫升中酵母菌的数量。利用这个数据绘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曲线。
3.处理数据,建构模型
教师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入2类数据,一类是每个小组5个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另一类是每组任意一个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Excel我们常用来对学生分数的分析,这个工具在模型建构中可以将学生统计的数据转化成曲线,描述生物学的规律。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教师将汇总的数据利用Excel转化成曲线,黑色的曲线是每组中任意一位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红色曲线是小组5位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学生明显感受到,曲线对于实验结果的描述比数据更直观。估算法进行种群数量的统计时,样方越多,实验结果越可靠。学生对于14小时的结果提出了问题:本组的5名同学中,如果有一人的数据与其中4人的数据相差很大,那么在计算时还算不算入小组的平均值呢?在对全班的曲线进行分析时,学生又提出:今天的实验结果与自己预期的实验结果不相符,大部分学生预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最后会下降,可是本节课的实验结果,酵母菌的数量没有下降。会不会因为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不能区分酵母菌的死、活,影响了实验结果?还是培养时间不够?如果不断的增加培养液的体积和培养空间,酵母菌的数量是不是会不断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