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观后感100字集锦(11)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这期间,在空闲时间看了下《学记》的原文,首先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很惭愧,因为有些句子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透彻,不能准确的翻译出来,在万般无奈下,我借助翻译完成了我对《学记》得阅读,
首先,我从中知道了它是这样一本书: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
可是,当我再次深入细读之后,我却发现它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特别是对于正在支教的我来说,自认为它在教学方面给了我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内容方面,整部作品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同时又用大多篇幅来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即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这个结论对于未来要当老师的我非常实用,而且我也在支教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通过教的实践,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首先,《学记》的作者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即"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就是说,大学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学,大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经辨志",即给经书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业乐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博习亲师";第七年考察其"论学取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再过二年即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对知识能融汇贯通,其思想和行为皆能坚实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大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记》的作者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这一倡导直到现在我们仍有使用,但它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这期间,在空闲时间看了下《学记》的原文,首先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很惭愧,因为有些句子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透彻,不能准确的翻译出来,在万般无奈下,我借助翻译完成了我对《学记》得阅读,
首先,我从中知道了它是这样一本书: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
可是,当我再次深入细读之后,我却发现它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特别是对于正在支教的我来说,自认为它在教学方面给了我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内容方面,整部作品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同时又用大多篇幅来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即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这个结论对于未来要当老师的我非常实用,而且我也在支教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通过教的实践,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首先,《学记》的作者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即"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就是说,大学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学,大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经辨志",即给经书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业乐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博习亲师";第七年考察其"论学取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再过二年即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对知识能融汇贯通,其思想和行为皆能坚实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大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记》的作者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这一倡导直到现在我们仍有使用,但它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