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1959电影观后感总汇(8)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烛照中华的精神之光
(一)
他不是诗人,却写出了传诵至今的青春诗行。
他不是画家,却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经典画面。
他不是哲学家,却无比透彻地阐释了什么叫“有限”与“无限”。当他驾驶拖拉机犁开团山湖农场的肥沃土地时,当他为保护公家财产抱出棉被、脱下棉袄时,当他一次次做好事不留姓名时,他也许不会想到,自己温暖的是几代中国人的记忆。
他就是雷锋,永远像蜡烛那样清亮,恒久地照亮民族的精神天空。
(二)
青山遮不住大江东去,万事万物都挡不住岁月流逝。
半个世纪过去了,为什么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仍然鲜活?为什么一项群众性活动愈加红火?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典型人物。诚如恩格斯所讲的那样,他们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我们从不否认雷锋所持的鲜明阶级立场,但他不仅属于那个时代,他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将永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
雷锋精神所彰显的重义轻利的社会道德观、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已然超越阶级和时代,成为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象征和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

1959电影观后感总汇80句


“一把扫帚能有多沉?”这不是什么脑筋急转弯,而是一个常思常新的哲学命题。
一次,乔安山跟雷锋出差坐火车。班长让他扫地,乔安山一拿起扫帚,感觉很多人在看他,脑门直冒汗:“一把扫帚能有多沉?为什么班长做起好事来,那么亲切自然,像在家里一样,而我就有距离?”
让助人者感到很自然,让受助者不别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母亲用“别和陌生人说话”教导孩子时,一把扫帚会变成多沉呢?它折射的是某种道德困境:人们不是习惯于关心别人,而是习惯了不被别人关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