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弟子罕读后感集合(9)
2022-05-29 来源:百合文库
读书如果读到这个深度,才可言读,我查了众多注释,个人偏向于第三种,孔子很少直言利益,天命,但赞同仁。我为什么会选择第三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仁,天,可以把它看做人生的三个层次:一,是利益,如果人活着只为了追逐利益、金钱,那就太低级与悲哀了;二,是仁,孔子一生都在宣传仁,倡导仁,践行仁,可以说论语的通篇都在讲仁。这里补充一下,原来觉得仁很伟大,离我们很远,我们根本不能做到,其实仁不远人,我们善念一闪,就是仁;我们改正错误了,就是仁;我们努力学习了,就是仁;我们忠于工作了,就是仁;我们孝敬父母了,就是仁;我们帮助别人了,就是仁;打扮的符合自己的身份了,就是仁……仁是力行,要自己一件一件的做,而不是看个热闹,或是背上几句。仁不是嘴头工作,是要脚踏实地去做,就像我们每天吃饭,每天就像吃饭一样,做仁德的事儿,一点点儿来,从最简单的做起。
我现在每天回家,跟母亲聊天,做让母亲开心的事儿,就是仁。
忏悔一下:有时聊着聊着,就话不投机了。顺言,色难,真是好难好难呀。本着一颗孝顺母亲的心,也常做让母亲生气的事儿,悔之,悔之。
《论语》
《论语》是一部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我现在每天回家,跟母亲聊天,做让母亲开心的事儿,就是仁。
忏悔一下:有时聊着聊着,就话不投机了。顺言,色难,真是好难好难呀。本着一颗孝顺母亲的心,也常做让母亲生气的事儿,悔之,悔之。
《论语》
《论语》是一部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