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民族组观后感汇总(4)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副会长安妮曾指出:由于重视学生朗诵的集体效果,朗诵的音乐性和动作性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夸张,结果是把朗诵和舞台表演混为一谈。
安妮所批评的,即所谓“朗读腔”,指在朗读过程中加入过多表演色彩,因过分夸张,不仅不能打动听众,反而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在今天,岂止学生们有“朗读腔”,很多专业人员亦如此。
就以《朗读者》为例,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一口一个“老舍(shè)”,用情之深,咬字之狠,结果却念错了音。
表达尊重、景仰,完全可以用更平易的方式,何必如此内力十足?相信很多人会说:这是艺术,你不懂,说明你缺乏艺术感受力。如果艺术可以如此背离真实感和最起码的羞耻感的话,这种艺术未免也太“拿着肉麻当有趣”了。
事实上,濮存昕式的“朗读腔”绝不是什么高雅艺术,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1947年,魏建功、黎锦熙等在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上,便有学者提出朗读话剧化是导致朗读活动矫揉造作的主因。
著名学者潘家洵(易卜生作品的译者)先生说:“中国话剧所以难听,是因为‘美化’。而目前一般人学习国语多以话剧或留声机为师,越学越难听,实在是语文教育上的一个大问题。”
孙楷第(著名学者,敦煌学家)先生则指出:“中国的戏剧所以不自然,是因为本来是由野台子戏发展而来,因为台下空阔,观众嘈杂,台词就不得不高亢做作,不顾自然,以引起台下的注意。过后搬到茶馆里,再进一步有了正式的戏院,也不能摆脱那种矫揉造作的毛病。中国语文诵读万万不可舞台化!反过来看西洋戏院,发达很早,所以到现在台词与语音相差很微。”
可见,所谓“带着感情朗读”“抑扬顿挫”“模仿作者情感”“打动观众”之类,其实都是借口,不过是“野台子戏发展而来”,可在当下,这却被认为是最优秀、最高雅的艺术。
安妮所批评的,即所谓“朗读腔”,指在朗读过程中加入过多表演色彩,因过分夸张,不仅不能打动听众,反而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在今天,岂止学生们有“朗读腔”,很多专业人员亦如此。
就以《朗读者》为例,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一口一个“老舍(shè)”,用情之深,咬字之狠,结果却念错了音。
表达尊重、景仰,完全可以用更平易的方式,何必如此内力十足?相信很多人会说:这是艺术,你不懂,说明你缺乏艺术感受力。如果艺术可以如此背离真实感和最起码的羞耻感的话,这种艺术未免也太“拿着肉麻当有趣”了。
事实上,濮存昕式的“朗读腔”绝不是什么高雅艺术,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1947年,魏建功、黎锦熙等在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上,便有学者提出朗读话剧化是导致朗读活动矫揉造作的主因。
著名学者潘家洵(易卜生作品的译者)先生说:“中国话剧所以难听,是因为‘美化’。而目前一般人学习国语多以话剧或留声机为师,越学越难听,实在是语文教育上的一个大问题。”
孙楷第(著名学者,敦煌学家)先生则指出:“中国的戏剧所以不自然,是因为本来是由野台子戏发展而来,因为台下空阔,观众嘈杂,台词就不得不高亢做作,不顾自然,以引起台下的注意。过后搬到茶馆里,再进一步有了正式的戏院,也不能摆脱那种矫揉造作的毛病。中国语文诵读万万不可舞台化!反过来看西洋戏院,发达很早,所以到现在台词与语音相差很微。”
可见,所谓“带着感情朗读”“抑扬顿挫”“模仿作者情感”“打动观众”之类,其实都是借口,不过是“野台子戏发展而来”,可在当下,这却被认为是最优秀、最高雅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