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虫叹》第八章:松木战机(其三)(2)
2024-06-14 来源:百合文库
周德乐为了节省些奔跑的气力,又一次召唤出系统,坐于其上,毕竟此番有玉锦笙在侧,金妙萁纵然在看见系统,料也不至于毫无顾忌的找自己要包子吃了。旅途仍是比周德乐原先预想的要长,这让他不仅有些好奇玉琼庄究竟有多大面积,试探性的询问了玉锦笙后,得到的答复是:“约有三万六千余顷。”周德乐内心叹气道:“唉,算是白问了,我这是忽略了一个要点啊,当代最常用的【平方千米】在彼时尚未出现,问起来无非是些‘亩、顷’之类,而且面积与当代的同名计量单位也并不对等,尤其是‘顷’,《康熙字典》里标注的是‘百亩为顷’,故此较之当代的‘公顷’应该是大出许多的,但考虑到清代‘亩’的大小同样与当代存在少许差异,且他刚才那句话还有个‘余’字,故此这个‘三万六千余顷’究竟是多大还是很难得出精确值的。也不知是不是我不断‘翻山越岭’累出来的错觉,这玉琼庄似乎比我穿越前所在的那座城市还大!
?”
又走一程,玉锦笙问道:“师尊,弟子有一事不解,前番斗虫之际,您似乎对‘蝼蚁’一词感到讶异,这却是为何?”周德乐被如此一问,立刻便来了精神,说道:“那虫当称‘蚁蟋’才是。意为‘习若蚁之蟋者也’。”玉锦笙听完,同样颇有兴致的问道:“师尊之言,恕弟子至今未闻,敢问‘蚁蟋’是否为仙界之词?”周德乐心中得意,笑道:“不错,这仙界对于凡间生灵定有一套通用称谓,你如欲学,本大仙不介意传授一二。”玉锦笙闻言,抱拳道:“万望师尊赐教。”周德乐点头道:“既如此,眼下本大仙且传你三个词,乃‘锹甲、剑角蝗、双叉犀金龟’耳,锹甲者,唐时称之‘啮桑羊’;剑角蝗者,‘草蜢’是也、双叉犀金龟,即为前明医书《本草纲目》中所记之‘独角仙’耳。此三虫样貌,汝可知之?”“若真如师尊所言,弟子自然识得。”玉锦笙说着,取出几张画来,问道:
“弟子还欲请教,图中之物,在天庭又称何名?”周德乐一看,好家伙,这每一张都有若干种昆虫,这算是触及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了,且所绘之虫均是栩栩如生,如活物跃然纸上,易于识别。更让周德乐感到惊讶的是,每种虫都是刻画的细致入微,就某些身体细节,诸如锹甲触角末端的细毛、螳螂捕捉足上细密尖刺的数量,从这方面来说,当代一般的昆虫爱好者都未必能够描绘的如此到位。
可能也该是自己露脸,就玉锦笙取出的七张图之上的昆虫,周德乐均能识别,并挨个报出,例如这个是孔夫子锯锹、那个是粉翼大青蝗、这个小蜜蜂,又叫台湾小排蜂,哦,还有这个,应该叫黑翅大白蚁。简单的说出一个名称就好,也不用做介绍,因为周德乐发现,这位玉琼庄庄主对于图中昆虫的特征以及习性了解方面,似乎更在自己之上,大约只是欠个正式的名称而已。
对于一些爬虫圈的爱好者/饲养者来说,乾隆23年,即1758年,可谓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中文学名诞生了。起初世间一切生物,在不同地区便被冠以不同的方言称谓,这多少也带来了交流的不便、科普的障碍,而自从有了中文学名,便使得同种生物在全国各地有了一个统一的官方名称,无论东南西北,只要认识汉字,就都可以读懂同一本官方出版的科普读物了。
?”
又走一程,玉锦笙问道:“师尊,弟子有一事不解,前番斗虫之际,您似乎对‘蝼蚁’一词感到讶异,这却是为何?”周德乐被如此一问,立刻便来了精神,说道:“那虫当称‘蚁蟋’才是。意为‘习若蚁之蟋者也’。”玉锦笙听完,同样颇有兴致的问道:“师尊之言,恕弟子至今未闻,敢问‘蚁蟋’是否为仙界之词?”周德乐心中得意,笑道:“不错,这仙界对于凡间生灵定有一套通用称谓,你如欲学,本大仙不介意传授一二。”玉锦笙闻言,抱拳道:“万望师尊赐教。”周德乐点头道:“既如此,眼下本大仙且传你三个词,乃‘锹甲、剑角蝗、双叉犀金龟’耳,锹甲者,唐时称之‘啮桑羊’;剑角蝗者,‘草蜢’是也、双叉犀金龟,即为前明医书《本草纲目》中所记之‘独角仙’耳。此三虫样貌,汝可知之?”“若真如师尊所言,弟子自然识得。”玉锦笙说着,取出几张画来,问道:
“弟子还欲请教,图中之物,在天庭又称何名?”周德乐一看,好家伙,这每一张都有若干种昆虫,这算是触及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了,且所绘之虫均是栩栩如生,如活物跃然纸上,易于识别。更让周德乐感到惊讶的是,每种虫都是刻画的细致入微,就某些身体细节,诸如锹甲触角末端的细毛、螳螂捕捉足上细密尖刺的数量,从这方面来说,当代一般的昆虫爱好者都未必能够描绘的如此到位。
可能也该是自己露脸,就玉锦笙取出的七张图之上的昆虫,周德乐均能识别,并挨个报出,例如这个是孔夫子锯锹、那个是粉翼大青蝗、这个小蜜蜂,又叫台湾小排蜂,哦,还有这个,应该叫黑翅大白蚁。简单的说出一个名称就好,也不用做介绍,因为周德乐发现,这位玉琼庄庄主对于图中昆虫的特征以及习性了解方面,似乎更在自己之上,大约只是欠个正式的名称而已。
对于一些爬虫圈的爱好者/饲养者来说,乾隆23年,即1758年,可谓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中文学名诞生了。起初世间一切生物,在不同地区便被冠以不同的方言称谓,这多少也带来了交流的不便、科普的障碍,而自从有了中文学名,便使得同种生物在全国各地有了一个统一的官方名称,无论东南西北,只要认识汉字,就都可以读懂同一本官方出版的科普读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