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和宋之问:一个时代的终结(2)
2
自唐而始的近体诗主要分为五、七绝句和五、七律诗。古有“两句一联,四句一绝”之说,绝句相对简单,就是四句起承转合,构成一个整体。所谓的律诗,就是把绝句的平仄安排重复一次,但中间四句必须运用对偶,使胸腹饱满,符合奇偶相生的法则。这对偶的构成,在词义上要虚实相当、诛两悉称,在字调上却要平仄相反,刚柔相济,最终达到字正腔圆、谐协美听的境界。
关于诗歌律体的起源和发展,明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有精要描写:
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革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
其中的“神龙以还”,指的就是武周朝至中宗景龙这一时期。当然,律诗定型非一人一时所能,但其中特别肯定以沈、宋为首的初唐诗人对于律体法度的确定之功。
沈、宋的作品中,奉和、应制诗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这类诗歌,内容不由诗人选择,诗歌基调则主要是空洞的颂扬。因此,在创作内容既定的前提下,诗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对形式的推敲上;另一方面,出于表达这类内容的需要,形式上不免要追求藻饰,强调对仗,以形成庄严、恭穆而又华贵的皇家气象。
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创作呈现出这样的特色:作品缺少思想内涵,同时却在声律技巧用语等形式方面达到极高的水平。
3
沈佺期存诗151首,宋之问存诗201首,近体诗合格率在90%以上。另据学者李娟针对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大部作品所作的统计,在用韵方面,除了偶有几首初具雏形的律诗出韵外,几乎所有的诗歌都严格做到了一韵到底。
以沈佺期的《饯高唐州询》为例,即便使用了平仄的特殊形式,将“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但整体来看依然符合“对”“粘”规范:
自唐而始的近体诗主要分为五、七绝句和五、七律诗。古有“两句一联,四句一绝”之说,绝句相对简单,就是四句起承转合,构成一个整体。所谓的律诗,就是把绝句的平仄安排重复一次,但中间四句必须运用对偶,使胸腹饱满,符合奇偶相生的法则。这对偶的构成,在词义上要虚实相当、诛两悉称,在字调上却要平仄相反,刚柔相济,最终达到字正腔圆、谐协美听的境界。
关于诗歌律体的起源和发展,明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有精要描写:
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革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
其中的“神龙以还”,指的就是武周朝至中宗景龙这一时期。当然,律诗定型非一人一时所能,但其中特别肯定以沈、宋为首的初唐诗人对于律体法度的确定之功。
沈、宋的作品中,奉和、应制诗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这类诗歌,内容不由诗人选择,诗歌基调则主要是空洞的颂扬。因此,在创作内容既定的前提下,诗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对形式的推敲上;另一方面,出于表达这类内容的需要,形式上不免要追求藻饰,强调对仗,以形成庄严、恭穆而又华贵的皇家气象。
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创作呈现出这样的特色:作品缺少思想内涵,同时却在声律技巧用语等形式方面达到极高的水平。
3
沈佺期存诗151首,宋之问存诗201首,近体诗合格率在90%以上。另据学者李娟针对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大部作品所作的统计,在用韵方面,除了偶有几首初具雏形的律诗出韵外,几乎所有的诗歌都严格做到了一韵到底。
以沈佺期的《饯高唐州询》为例,即便使用了平仄的特殊形式,将“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但整体来看依然符合“对”“粘”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