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五首唐诗,感悟五重人生景象(6)
2024-06-14 来源:百合文库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诗人,曾任翰林供奉。本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李白24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漫游吴楚。后人称之为“诗仙”,也有人称之为“谪仙人”。
诗人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沿江东下,途中佳作甚多。比如,初出蜀,途中作《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接着到了渝州,即今重庆,作《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然后就到了荆州,跟朋友告别,作此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个“渡”字点明了诗人的状态。“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的楚国境内游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24岁的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就预示着他未来的人生必然是极不平凡的。可以想象,李白作此诗时,人还在船上,船不断前行,山渐渐不见,平野慢慢浮现在眼前,江水也似流进这平野之中,作者的视野一下就开阔了,胸怀也开阔了。就像自己这一路走来,走出巴渝,走出山区,心境开阔了,人生新境界开启了。
然后看到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江水中的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天空中的彩云结成美丽的海市蜃楼。因此,诗人水平看江面,境界全开;向上看,江上月、空中云——天地皆在我心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是,我还是更爱故乡的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作者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看似作者在送别友人,实则是作者告别家乡,送别昨日的自己,开始新的征程。
05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最后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显然此诗诗眼在“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官至太子少傅。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本诗作于长庆三年(823),白居易时年52岁,为杭州刺史。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诗人,曾任翰林供奉。本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李白24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漫游吴楚。后人称之为“诗仙”,也有人称之为“谪仙人”。
诗人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沿江东下,途中佳作甚多。比如,初出蜀,途中作《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接着到了渝州,即今重庆,作《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然后就到了荆州,跟朋友告别,作此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个“渡”字点明了诗人的状态。“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的楚国境内游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24岁的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就预示着他未来的人生必然是极不平凡的。可以想象,李白作此诗时,人还在船上,船不断前行,山渐渐不见,平野慢慢浮现在眼前,江水也似流进这平野之中,作者的视野一下就开阔了,胸怀也开阔了。就像自己这一路走来,走出巴渝,走出山区,心境开阔了,人生新境界开启了。
然后看到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江水中的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天空中的彩云结成美丽的海市蜃楼。因此,诗人水平看江面,境界全开;向上看,江上月、空中云——天地皆在我心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是,我还是更爱故乡的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作者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看似作者在送别友人,实则是作者告别家乡,送别昨日的自己,开始新的征程。
05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最后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显然此诗诗眼在“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官至太子少傅。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本诗作于长庆三年(823),白居易时年52岁,为杭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