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鳞》重置版 第十六章 红星特快(2)
夺取了“格罗捷阔沃车站”的控制权之后,我军将其改称为“鹿鸣”站,因为紧临车站北线、需要经由铁路桥通往波格拉尼奇内腹地的那条高峡冰河,就叫作“鹿鸣川”,取其地多见野鹿之义。这是一处险地,一百余年前的沙俄军队选取了冰川峡谷包围之下一块略为平坦的罕见盆地建立了这处车站,这意味着它被地形复杂的冰峡与大河锁在了一座地理迷宫的最中央,必须占据周围那些险峻的山棱高地才能对车站进行有效防守,这还没有算上敌军远程曲射炮火可能对盆地造成的致命威胁,如今只有一条自绥芬河口岸通出的单薄铁路,像脐带一样维系着“鹿鸣”站与祖国的脆弱连接。
厄普西隆帝国的崛起改变了一切。按照刚刚签订的《楚科奇协议》,苏军将送回在科麦罗沃、滨海边疆区及西班牙等历次战役中被俘的我军人员,鹿鸣站便是双方约定的交接地点,而在接收了由苏军送归的战俘之后,鹿鸣前哨站驻军便会护送他们回国,并将已经由我们占据一年有余的鹿鸣火车站归还给苏军,使他们位于波格拉尼奇内的防区能够重新联结成完整坚强的一片,以此对抗不断向远东渗透的厄普西隆部队。
客观地说,鹿鸣火车站的站长兼驻军指战员沈重工同志,是一个老兵痞,雁过拔毛的老油条,逢关抽税、过卡抽厘的个中能手。这座火车站正处于它建立以来最繁忙的时期,北方前线的苏联平民一车皮又一闷罐地撤下来,南部后方的苏联红军一闷罐又一车皮地开上去,鹿鸣站就是这一来一往两条铁路交通线的交汇点,在战俘和阵地交接仪式的前夕,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苏两军共管的一处军事物资集散地,而沈重工同志偏有这种本事,能够从经过车站的每一列火车——且不论它是中国籍的或是俄国籍的——连哄带抢地克扣下一些油水来充实自己这座孤悬于国境之外的前哨站,好在他还没大胆到对从交战区撤下来的苏联平民下手,否则败坏军纪和破坏统一战线的罪名足够让这位战斗英雄去和军事法庭做深入交流了。换言之,如果没有这种山大王的脾性和本事,沈重工和他的部队恐怕也难以在这处阵地上坚持到现在。
当从楚科奇谈判归国的军列途经他的地盘时,他从车厢里刮下来的“油水”便包括但不限于我和叶未零,比起从两国军列上克扣来的燃料补给与武器弹药,他更急需我们这样有战斗经验的指挥员,来帮助他应对鹿鸣川一线日益严峻的作战形势。
远夜像一片冻结了的深海,沉压在起伏无尽的山脊之上,仿佛连星辰也凝固在其中不再闪烁。满载着平民或军人的老式蒸汽火车从不同方向驶进车站,在夜的谱与雪的弦上弹奏成一段凝固的旋律,严肃、沉重而苦难。在被两条铁轨夹在中间的站台上,一名穿着军礼服的苏军乐手正孤独地用小号吹奏着,身边是车站受到历次空袭之后所留下的弹坑,原本与他一同演奏的其他乐队成员已经在一次次空袭中成为了僵硬的尸体,木柴一样被堆摞在站台一侧染满硝黑的雪地上,仅以毡布简单遮盖着等待收殓,只留下那些残损的乐器仍然摆放在他脚边,凝固的血迹在乐器上描画出一道道暗红色的纹路。直到从前线逃下来、在车站暂时歇脚等待转车的平民之中,有一名身着破旧黑礼服的音乐家主动来到号手身边,搬起一只大提琴加入了合奏,才使得旋律略多了一点儿丰富的变化,他们演奏了《喀秋莎》,《斯拉夫送行曲》,还有别的一些曲子,仿佛是苏联那正在死去的虚弱灵魂摇曳在风雪里顽强地跳动。
厄普西隆帝国的崛起改变了一切。按照刚刚签订的《楚科奇协议》,苏军将送回在科麦罗沃、滨海边疆区及西班牙等历次战役中被俘的我军人员,鹿鸣站便是双方约定的交接地点,而在接收了由苏军送归的战俘之后,鹿鸣前哨站驻军便会护送他们回国,并将已经由我们占据一年有余的鹿鸣火车站归还给苏军,使他们位于波格拉尼奇内的防区能够重新联结成完整坚强的一片,以此对抗不断向远东渗透的厄普西隆部队。
客观地说,鹿鸣火车站的站长兼驻军指战员沈重工同志,是一个老兵痞,雁过拔毛的老油条,逢关抽税、过卡抽厘的个中能手。这座火车站正处于它建立以来最繁忙的时期,北方前线的苏联平民一车皮又一闷罐地撤下来,南部后方的苏联红军一闷罐又一车皮地开上去,鹿鸣站就是这一来一往两条铁路交通线的交汇点,在战俘和阵地交接仪式的前夕,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苏两军共管的一处军事物资集散地,而沈重工同志偏有这种本事,能够从经过车站的每一列火车——且不论它是中国籍的或是俄国籍的——连哄带抢地克扣下一些油水来充实自己这座孤悬于国境之外的前哨站,好在他还没大胆到对从交战区撤下来的苏联平民下手,否则败坏军纪和破坏统一战线的罪名足够让这位战斗英雄去和军事法庭做深入交流了。换言之,如果没有这种山大王的脾性和本事,沈重工和他的部队恐怕也难以在这处阵地上坚持到现在。
当从楚科奇谈判归国的军列途经他的地盘时,他从车厢里刮下来的“油水”便包括但不限于我和叶未零,比起从两国军列上克扣来的燃料补给与武器弹药,他更急需我们这样有战斗经验的指挥员,来帮助他应对鹿鸣川一线日益严峻的作战形势。
远夜像一片冻结了的深海,沉压在起伏无尽的山脊之上,仿佛连星辰也凝固在其中不再闪烁。满载着平民或军人的老式蒸汽火车从不同方向驶进车站,在夜的谱与雪的弦上弹奏成一段凝固的旋律,严肃、沉重而苦难。在被两条铁轨夹在中间的站台上,一名穿着军礼服的苏军乐手正孤独地用小号吹奏着,身边是车站受到历次空袭之后所留下的弹坑,原本与他一同演奏的其他乐队成员已经在一次次空袭中成为了僵硬的尸体,木柴一样被堆摞在站台一侧染满硝黑的雪地上,仅以毡布简单遮盖着等待收殓,只留下那些残损的乐器仍然摆放在他脚边,凝固的血迹在乐器上描画出一道道暗红色的纹路。直到从前线逃下来、在车站暂时歇脚等待转车的平民之中,有一名身着破旧黑礼服的音乐家主动来到号手身边,搬起一只大提琴加入了合奏,才使得旋律略多了一点儿丰富的变化,他们演奏了《喀秋莎》,《斯拉夫送行曲》,还有别的一些曲子,仿佛是苏联那正在死去的虚弱灵魂摇曳在风雪里顽强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