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用“碎刀法”刻的印(2)
2024-04-12 来源:百合文库
“朱简”,
一方仿汉之作,在仿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合了汉代玉印和凿印二种不同的特点,印文之瘦劲取自玉印,笔画锋芒之爽利得自凿印,结合得恰到好处。
“汤显祖印”,
笔画之间,气脉贯通,整体布局,出现动感。
明万历年间,文人篆刻兴起,“皖派”领袖文彭、何震名满海内,效法文何成一时风尚。朱简进行篆刻创作基本也在这一时期,而他治印却不拘泥于时尚,以切刀刻石,自成面目,笔意和笔趣更为强烈,清人因而誉其为“明第一作手”。治石之余,朱简还对金石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他师事陈继儒,从陈的友人处,看到大量古印拓本,精心摹刻,悉心研究,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花了14年时间完成《印品》二集,对玺印考证、章法探讨、真赝辨别、谬误纠正,均有论述。在《印经》一书中,他进一步提出结合印型推断古印的年代,以为:“所见出土铜印,璞极小,而文极圆劲者,有识有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创造性地将战国玺印断为先秦印章,是金石史上的著名论断,匡正了当时印学界认为“先秦时代未尝有印”谬误。
“冯梦祯印”
“米万钟印”
切石之痕虽明显而无霸气,刀刃所过之处呈现出一种古拙的率意,线条显得朴茂,并能充分地表现印文的文趣笔意。
由于广见博闻,朱简篆刻在技法理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篆刻的刀法是一个很难说得清楚的问题,但他却能说得具体明确。在用刀方面,他以为:“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左、以碎为刀也。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又说:“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正锋紧持,直送缓结,转须带方,折须带圆,无棱角、无臃肿、无锯牙、无燕尾,刀法尽于此矣。”认为刀法中既能传笔意而又浑融的最好,那种像锯齿、燕尾的刀锋是不懂刀法,那种像墨线、铁线一样的无刀锋是庸俗。短短数言,道破了正确用刀的奥秘。在印文章法方面,他提出:“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盖求古人精神心画,于金铜剥之余,鲜不毕露其丑态。”“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所谓章法者,如诗之有汉、有魏、有六朝,有三唐,各具篇章,不得混乱,非字画盘屈、以长配短、以曲对弯之章也。
一方仿汉之作,在仿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合了汉代玉印和凿印二种不同的特点,印文之瘦劲取自玉印,笔画锋芒之爽利得自凿印,结合得恰到好处。
“汤显祖印”,
笔画之间,气脉贯通,整体布局,出现动感。
明万历年间,文人篆刻兴起,“皖派”领袖文彭、何震名满海内,效法文何成一时风尚。朱简进行篆刻创作基本也在这一时期,而他治印却不拘泥于时尚,以切刀刻石,自成面目,笔意和笔趣更为强烈,清人因而誉其为“明第一作手”。治石之余,朱简还对金石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他师事陈继儒,从陈的友人处,看到大量古印拓本,精心摹刻,悉心研究,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花了14年时间完成《印品》二集,对玺印考证、章法探讨、真赝辨别、谬误纠正,均有论述。在《印经》一书中,他进一步提出结合印型推断古印的年代,以为:“所见出土铜印,璞极小,而文极圆劲者,有识有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创造性地将战国玺印断为先秦印章,是金石史上的著名论断,匡正了当时印学界认为“先秦时代未尝有印”谬误。
“冯梦祯印”
“米万钟印”
切石之痕虽明显而无霸气,刀刃所过之处呈现出一种古拙的率意,线条显得朴茂,并能充分地表现印文的文趣笔意。
由于广见博闻,朱简篆刻在技法理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篆刻的刀法是一个很难说得清楚的问题,但他却能说得具体明确。在用刀方面,他以为:“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左、以碎为刀也。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又说:“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正锋紧持,直送缓结,转须带方,折须带圆,无棱角、无臃肿、无锯牙、无燕尾,刀法尽于此矣。”认为刀法中既能传笔意而又浑融的最好,那种像锯齿、燕尾的刀锋是不懂刀法,那种像墨线、铁线一样的无刀锋是庸俗。短短数言,道破了正确用刀的奥秘。在印文章法方面,他提出:“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盖求古人精神心画,于金铜剥之余,鲜不毕露其丑态。”“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所谓章法者,如诗之有汉、有魏、有六朝,有三唐,各具篇章,不得混乱,非字画盘屈、以长配短、以曲对弯之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