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之前,从未有诗人如此大规模地拓展秋之意绪(2)
陈朝建立后与北周互通友好,寄居他乡的南北人士,都被允许回归故里。陈朝就请求放还王褒、庾信等十余人,周武帝宇文邕只放还王克、殷不害等人,留着庾信、王褒不放。不久后庾信迁为司宗中大夫,这个职位相当于后世的礼部,总算是能让他一展所长。
总体来说,入北的二十余年,庾信并不得志。
2
对于仕宦北朝,庾信认为是“楚材称晋用,秦臣既赵冠”,明知道是一种错误,但又无力反抗,于是只能“昏昏如坐雾,漫漫疑行海”,那种无法摆脱的屈辱感,使他只有在诗歌中反复咀嚼自己的痛苦。
在庾信后期作品里,写北方秋景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其全部作品中,有一百五十余处出现“秋”字。自宋玉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悲凉凄怆的内心情感熔铸于萧瑟荒凉的自然景观中,就开凿了“悲秋”之先河。此后,文人学子们深吟浅唱、寓情于景,开拓了“愁秋”的无限内涵和外延。
但自汉至南北两朝,还从未有一个诗人如庾信一般如此大规模的拓展秋之意绪。在其诗中,枯树落木,秋雁寒鸦,荒草飞蓬,秋日残月,白露凝霜,秋园寒离,构成了一条绵亘不觉的意象链,从中透露出来的是异乡漂泊、追慕隐遁、思忆故园的情怀和意绪,构建起悲凉苦痛又深沉雄阔的诗歌意境。
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主要可追溯为对南方故土的思念、对国家倾覆的惨痛记忆、对自身社会身份的失落感以及对人生和命运的悲剧感几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