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蜉蝣的远征 ——读《流浪地球》有感(3)

2024-04-12科幻刘慈欣流浪地球星海中的蜉蝣 来源:百合文库
——刘慈欣《寻找家园之旅》
未知敬畏与孤独流浪的共情
在忙碌和现实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目光大都局限在现实社会这样一个盒子中,很少望一眼太空。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提问,你们回答:
白天出过月亮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十分肯定的说不会。这并不奇怪,在现代的个体生存压力之下,对宇宙的麻木感充斥着整个社会。没有人认真想象过一百五十亿光年有多远,仿佛这一百五十亿光年与一百五十亿公里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高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发射人造卫星和载人火箭,涉足月球,甚至建造过体型巨大的空间站。但是,以军备竞赛为主要动力的航天发展,其进步增长的持续性并不强。原因很简单:太空探索是少有钱赚的赔本买卖,而在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航天集团不可能失去经济支持(玩过坎巴拉生涯模式的各位同好们多少对此会有所感触)。在这一现实基础之上,如果真的没有任何人予以对航天事业和深空探索重视的话,航天事业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发展——而这也是我最害怕发生的。

蜉蝣的远征
——读《流浪地球》有感


科幻的意义恰恰在于改变人们的看法。科幻对宇宙的理解与感受并非来自真正的未来,而是当下的人类社会。科幻基于一定的科学理论与现实,再通过瑰丽的幻想世界,激发全人类对未知宇宙的共感。
我认为这种“共感”是对深邃和未知的敬畏。
让我们用大刘的口吻重述《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概述为:一颗巨大的行星,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他要用五百年的时间加速,保持滑行一千三百年,再用五百年减速。地球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前太阳时代已经成了上古虚无缥缈的梦幻,地球上的考古学家们已经无法从地表沧海桑田的历史遗迹中找到可以正视它存在的证据;那遥远的目的地也成了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成了一个宗教的幻影。一代又一代,人们搞不清自己从哪里来;一代又一代,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人们认为飞船就是一个过去和将来都永远存在的永恒世界,只有为数不多的智者坚信目的地的存在,日日夜夜遥望着飞船前方那无限深远的宇宙深渊。

蜉蝣的远征
——读《流浪地球》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