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在喜马拉雅山两边(3)
另外,从卫星云图上也可以发现,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以上,不是所有地方天天都有雪的,因为在一些较陡的山坡上积雪薄,容易融化。此外,还有风的影响,珠穆朗玛峰地区冬春季节西风特别强劲,高山积雪常被吹落,导致岩石裸露。
喜马拉雅山脉的上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现代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显著。珠穆朗玛峰地区自然分带的形成,总的趋势上经历着从低海拔向高海拔,从暖湿到寒冷,在北侧并伴随着向干旱发展的过程,因而具有多元特点。雪山、高原、河流、湖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数以万计的农牧民,在珠峰地区,与山川大地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如果从印度洋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画一张剖面图,喜马拉雅山无疑属于“单面山”地貌类型: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在珠峰的北侧,群山苍茫,河谷错落。太平洋、印度洋的东南季风受到阻隔,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巨大,内陆河流往往构成了尾闾,很多淡水湖逐渐成了咸水湖,甚至逐渐干涸,最终成了盐湖或干盐湖。在北坡山麓地带,是中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峡谷。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观垂直分布的层次也比南坡少得多。由于喜马拉雅的屏障作用,印度洋暖湿气候在翻越山地时受到重重阻挡,大量水汽被南翼山地截去,气流翻山后下沉,绝热增温产生焚风效应,更加剧了北部气候的干旱。致使这里呈现出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发育了半干旱灌丛、草原生态系统。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珠穆朗玛峰南坡,是尼泊尔一翼的喜马拉雅山区,那里坐落着总面积1244平方千米的萨加玛塔国家公园。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共7座7000米以上山峰。公园内分布着三个植被带:由橡树、松树、桦树和杜鹃构成的较低的森林带;以矮小的杜鹃和刺柏丛林为主的高山中间带;遍布苔藓和地衣的高处森林带。园内动物种类繁多,生存着麋鹿、雪豹等珍稀动物。植物系以喜马拉雅雪松和杜鹃为代表,还有银枞、杜松、银桦等。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里一年之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温度为-9℃~-3℃;一年之中最暖和的月份是7月,平均温度为4℃~14℃。年均降水量为1078毫米。
摘自《万山之巅:珠峰传》
喜马拉雅山脉的上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现代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显著。珠穆朗玛峰地区自然分带的形成,总的趋势上经历着从低海拔向高海拔,从暖湿到寒冷,在北侧并伴随着向干旱发展的过程,因而具有多元特点。雪山、高原、河流、湖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数以万计的农牧民,在珠峰地区,与山川大地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如果从印度洋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画一张剖面图,喜马拉雅山无疑属于“单面山”地貌类型: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在珠峰的北侧,群山苍茫,河谷错落。太平洋、印度洋的东南季风受到阻隔,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巨大,内陆河流往往构成了尾闾,很多淡水湖逐渐成了咸水湖,甚至逐渐干涸,最终成了盐湖或干盐湖。在北坡山麓地带,是中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峡谷。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观垂直分布的层次也比南坡少得多。由于喜马拉雅的屏障作用,印度洋暖湿气候在翻越山地时受到重重阻挡,大量水汽被南翼山地截去,气流翻山后下沉,绝热增温产生焚风效应,更加剧了北部气候的干旱。致使这里呈现出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发育了半干旱灌丛、草原生态系统。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珠穆朗玛峰南坡,是尼泊尔一翼的喜马拉雅山区,那里坐落着总面积1244平方千米的萨加玛塔国家公园。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共7座7000米以上山峰。公园内分布着三个植被带:由橡树、松树、桦树和杜鹃构成的较低的森林带;以矮小的杜鹃和刺柏丛林为主的高山中间带;遍布苔藓和地衣的高处森林带。园内动物种类繁多,生存着麋鹿、雪豹等珍稀动物。植物系以喜马拉雅雪松和杜鹃为代表,还有银枞、杜松、银桦等。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里一年之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温度为-9℃~-3℃;一年之中最暖和的月份是7月,平均温度为4℃~14℃。年均降水量为1078毫米。
摘自《万山之巅:珠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