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后28(27)
四是建立各种典章制度,使遭受战争破坏的混乱局面得到有效的恢复,立足于守与战的格局。正因为如此,赵构才保住相当于北宋时期三分之二的版图。
就高宗当时的思想状况来说,摇摆在和与战之间。靖康以后,有群雄割据,也有义军蜂起,如果高宗赵构一味地求和、乞降,恐怕不会这么快收拢数万人马,也不会有人愿意投到他的麾下,去当卑躬屈膝的陪臣。
事实上,当时四分五裂的局面,很快能统一起来,各种政治势力很快能聚合起来,高宗正是看到宋金不两立的民意,所以,他只好举起“抗金恢复”的旗帜,才能将各方势力聚集到一起。
建炎年间,南宋政权立足未稳,金人欲灭之而后快,高宗即便有心乞和,金人也不给他机会,才有了“搜山检海捉赵构”,赵构从扬州一路逃亡福建,直至流亡海上。
建炎四年,金军从江南退出,高宗从温州回到越州,再回到杭州,南宋政权才逐渐立住脚跟,先后出任宰相的吕颐浩、赵鼎、张浚等人,都是立足于守与战的。
虽多次遣使通和,大体上都是从策略上考虑的(秦桧除外),按照吕颐浩的说法是“贻书以骄之”,“示弱以给之”,“出其不意,乘时北伐”。
绍兴二年,吕颐浩请求兴师北伐,绍兴四年赵鼎请求御驾亲征,绍兴七年张浚请求高宗驻跸建康,高宗虽然不十分坚定,毕竟还是同意了,对于岳飞提出的“直捣黄龙”,赵构从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上看,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说,被金人吓破胆的赵构,以及刚刚恢复一点元气的南宋,他只想苟且偷安,一听说金人遣使通和,高宗立即将“媚奴相”的秦桧推到前台,实施他苟合的勾当。
史书有云:“始,朝廷虽数遣使,但且守且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实自桧始。”意思是:赵构刚开始,数度派遣使者构和,但是,且战且和,而与金人解除仇恨,实施议和,实际上是从秦桧开始,基本符合历史史实。
绍兴九年正月,在秘书省正字(秘书省正字——官职)范如圭的建议下,赵构决定派遣判大宗正事赵士债和兵部侍郎张焘,到洛阳修奉北宋诸君陵寝,以粉饰“和议告成”。
在金人遣使趾高气扬与宋和议的同时,金国国内也不平静,金熙宗刚刚罢免左丞相完颜希尹,继任左相完颜宗隽、完颜宗磐、完颜宗昌(挞懒)结成死党,专横跋扈,严重威胁到金熙宗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