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2)
1891年的14岁的黑塞,参加神学校考试的作文的题目是离经叛道的《人类本性中哪些好的和坏的东西能被战争唤醒并得以发展?》。虽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但黑塞在神学校里只学了7个月,就在一没金钱二没衣食的情况下逃之夭夭了。整个地区的警察和和学校的师生都出动寻找这个逃亡者,可是仍不见他的踪影,最后还是黑塞自己跑回来的,因为他实在太饿了。
枯燥乏味的学校教育让黑塞变得郁闷、孤独、易怒、闭锁,小小年纪他就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之中,不得已,只好辍学返家休养。 时间飞快地来到了1899年,在这一年,曾在13岁时就立下誓言“要当就当诗人,否则就什么也不当”的黑塞,终于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同时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
这一年的黑塞22岁,在此之前,他因精神状态恶化,自杀未遂的进入精神疗养院,状态稍好之后,又过着出没酒馆、欠债,浪子一样的生活,之后又先后进书店当学徒、进工厂实习,但最后都没坚持几个月而放弃,黑塞的青春叛逆期似乎格外漫长和强烈。 所幸的是,虽然在父母眼中黑塞是个不那么听话的孩子,但是他自己在内心却没有放弃热爱的文学,无论是在神学校,还是在精神疗养院,甚至在放荡不羁的浪子生活中,他仍能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读书常常至深夜。他读古代的、现代的、德国的、外国的文学作品,歌德、浪漫派作家、狄更斯、斯特恩、斯威夫特、菲尔丁、塞万提斯、格里美豪森、易卜生、左拉都给他带来无穷的阅读快乐。所以,虽然两本书的销售并不乐观,但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黑塞勤勉读书和写作的很大的激励。
1901年,黑塞的自传体小说《赫尔曼·劳谢尔》出版。此时的黑塞虽然勤勉写作,但他的创作不受功利的驱使,有些作品他自己复制,只为在朋友们圈子中传看,所以他还没引起公众和媒体的特别注意。然而,是金子总会要发光,才华迟早要显露。这时黑塞应柏林菲舍尔出版社之邀,把自己的新作《彼得·卡门青》寄往柏林。随着1904年新作的出版,黑塞的命运改变了,他一夜之间成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从此,黑塞的名字彪炳文学史册,一响就是一个世纪。 黑塞不仅在文坛上稳稳站住了脚跟,而且也找到了爱情的归宿。就在《彼得·卡门青》发表的同年,他与长他9岁的钢琴家玛丽亚·贝尔奴依喜结良缘。婚后第二年,黑塞的长子布鲁诺降生。
之后的十年应该是黑塞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可是十年之后,就是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摧毁了黑塞的家庭生活,平和安康的日子笼罩在战争阴霾中。小儿子缠绵于病榻,也给黑塞夫妇带来沉重的负担。他的妻子承受不了生活之重,精神与身体被生活打败,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金钱短缺,各种供应跟不上,有时连电也没有。黑塞现在面临的是荒凉、寂寞、孤单、绝望。 但正是恶劣的环境才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与德国国内鼓吹战争的作家们不同,黑塞坚持“作家的良知是作家唯一须遵循的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将有害于他及他的创作。”也正是这种作为作家的正义感和作为人的良知不可能让他沉默,于是他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政论、公开信和呼吁书,如《致国务大臣的信》,《战争与和平》等。战争爆发的当年,黑塞就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了《朋友们,别唱这个调子!
枯燥乏味的学校教育让黑塞变得郁闷、孤独、易怒、闭锁,小小年纪他就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之中,不得已,只好辍学返家休养。 时间飞快地来到了1899年,在这一年,曾在13岁时就立下誓言“要当就当诗人,否则就什么也不当”的黑塞,终于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同时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
这一年的黑塞22岁,在此之前,他因精神状态恶化,自杀未遂的进入精神疗养院,状态稍好之后,又过着出没酒馆、欠债,浪子一样的生活,之后又先后进书店当学徒、进工厂实习,但最后都没坚持几个月而放弃,黑塞的青春叛逆期似乎格外漫长和强烈。 所幸的是,虽然在父母眼中黑塞是个不那么听话的孩子,但是他自己在内心却没有放弃热爱的文学,无论是在神学校,还是在精神疗养院,甚至在放荡不羁的浪子生活中,他仍能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读书常常至深夜。他读古代的、现代的、德国的、外国的文学作品,歌德、浪漫派作家、狄更斯、斯特恩、斯威夫特、菲尔丁、塞万提斯、格里美豪森、易卜生、左拉都给他带来无穷的阅读快乐。所以,虽然两本书的销售并不乐观,但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黑塞勤勉读书和写作的很大的激励。
1901年,黑塞的自传体小说《赫尔曼·劳谢尔》出版。此时的黑塞虽然勤勉写作,但他的创作不受功利的驱使,有些作品他自己复制,只为在朋友们圈子中传看,所以他还没引起公众和媒体的特别注意。然而,是金子总会要发光,才华迟早要显露。这时黑塞应柏林菲舍尔出版社之邀,把自己的新作《彼得·卡门青》寄往柏林。随着1904年新作的出版,黑塞的命运改变了,他一夜之间成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从此,黑塞的名字彪炳文学史册,一响就是一个世纪。 黑塞不仅在文坛上稳稳站住了脚跟,而且也找到了爱情的归宿。就在《彼得·卡门青》发表的同年,他与长他9岁的钢琴家玛丽亚·贝尔奴依喜结良缘。婚后第二年,黑塞的长子布鲁诺降生。
之后的十年应该是黑塞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可是十年之后,就是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摧毁了黑塞的家庭生活,平和安康的日子笼罩在战争阴霾中。小儿子缠绵于病榻,也给黑塞夫妇带来沉重的负担。他的妻子承受不了生活之重,精神与身体被生活打败,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金钱短缺,各种供应跟不上,有时连电也没有。黑塞现在面临的是荒凉、寂寞、孤单、绝望。 但正是恶劣的环境才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与德国国内鼓吹战争的作家们不同,黑塞坚持“作家的良知是作家唯一须遵循的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将有害于他及他的创作。”也正是这种作为作家的正义感和作为人的良知不可能让他沉默,于是他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政论、公开信和呼吁书,如《致国务大臣的信》,《战争与和平》等。战争爆发的当年,黑塞就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了《朋友们,别唱这个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