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东林党的所作所为令人匪夷所思(7)
再看阉党执政的那几年,魏忠贤效仿当年张居正和万历的做法,大力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民变渐渐平息,国家财政有所好转得以从容应对辽东战事,内忧消除,外患缓解,时局竟生出些许升平的气象来,故而天启对魏忠贤的评价是:“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然而好景不长,天启也是短命的皇帝,天启七年八月,年仅23岁的天启皇帝病亡,17岁的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实话说,崇祯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他没有做过太子,一直被当作藩王培养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东宫教育,更没有经历过帝王之术的训练,所以他登基后烂招频出,一错再错,最终亲手为延续了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画上句号,不得不说是一个彻底的悲剧。
为什么说崇祯烂招频出?首先,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废了魏公公,置天启临终对他说要重用魏忠贤的遗言不顾,开始全面清洗阉党、打击宦官。崇祯此举愚蠢之处在于打破了万历、天启延续下来的政治平衡,使局势一边倒利好于东林党。要知道,阉党不仅只有宦官,还有浙、齐、楚三党等其他东林党的反对力量,因为天启初年东林党的独裁和蛮横,他们抛弃门户之见靠拢到一起,是防止东林党独大的主要力量,把他们一窝端了,则意味着以后崇祯只能单枪匹马地独自面对强势的东林党,身边连个帮手也没有。
再者打击宦官过甚也等同于自残耳目,崇祯元年春,他下谕:“内臣非命不得出门”,理由是防止内臣干预朝政。明朝独特的政治生态决定了宦官无法威胁皇权,所以宦官对于深宫中的皇帝来说,不但是可以信赖的家奴,更是十分重要的耳目。当年明宣宗在宫中开设学堂为宦官扫盲,开启明朝太监参政之先河,为的就是利用宦官牵制文官集团。崇祯严厉打击宦官之举,无异于自废内廷心腹,更加助长了外庭东林党的嚣张气焰。
崇祯做的第二件事是重用东林党,他相信这群饱读诗书的士大夫能够帮助他力挽狂澜,这是东林党最后一次登上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中央,这一次,他们将用他们的无耻彻底葬送这个延续了将近300年庞大帝国。
东林党重新上台后做了什么事呢?当然是老把戏了,新成立的东林党内阁首先忽悠少年天子裁撤东厂和锦衣卫,这种由太监和武夫把控的特务机构存在简直是对读书人的侮辱,应该废掉,崇祯表示同意。此举绝对是个大昏招,和上述的打击宦官同理,厂卫失势,便是皇帝失权,失去特务制约的文官武将迅速做大,军政几乎失控,这是崇祯时期政令不通,军令不行的主因。
裁撤厂卫后,东林党又对崇祯说应当召回全国各地的河道监督太监。这项制度起源于嘉靖时期,当时的洪水屡治屡犯,嘉靖皇帝怀疑治河的官员贪污,但他又苦于没有证据,于是派出太监到各地监督治河。这种制度让文官集团深恶痛绝,因为地方河道官员贪污了治河工程款后一般不敢私吞,总会拿出一部分来孝敬京官,这是他们重要的灰色收入来源,自从太监监督治河以后,就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贪了,收入大大减少,怎能不恨?现在到了该废除这项“弊政”的时候了,崇祯表示同意,于是下令召回各地河道监督太监。从此以后直到明朝灭亡,十七年间大明再没有修过一次河、治过一次水。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十七年间就任由河水一次次泛滥,而每次治河的钱款都被东林党以各种理由搞得不知去向。
然而好景不长,天启也是短命的皇帝,天启七年八月,年仅23岁的天启皇帝病亡,17岁的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实话说,崇祯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他没有做过太子,一直被当作藩王培养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东宫教育,更没有经历过帝王之术的训练,所以他登基后烂招频出,一错再错,最终亲手为延续了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画上句号,不得不说是一个彻底的悲剧。
为什么说崇祯烂招频出?首先,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废了魏公公,置天启临终对他说要重用魏忠贤的遗言不顾,开始全面清洗阉党、打击宦官。崇祯此举愚蠢之处在于打破了万历、天启延续下来的政治平衡,使局势一边倒利好于东林党。要知道,阉党不仅只有宦官,还有浙、齐、楚三党等其他东林党的反对力量,因为天启初年东林党的独裁和蛮横,他们抛弃门户之见靠拢到一起,是防止东林党独大的主要力量,把他们一窝端了,则意味着以后崇祯只能单枪匹马地独自面对强势的东林党,身边连个帮手也没有。
再者打击宦官过甚也等同于自残耳目,崇祯元年春,他下谕:“内臣非命不得出门”,理由是防止内臣干预朝政。明朝独特的政治生态决定了宦官无法威胁皇权,所以宦官对于深宫中的皇帝来说,不但是可以信赖的家奴,更是十分重要的耳目。当年明宣宗在宫中开设学堂为宦官扫盲,开启明朝太监参政之先河,为的就是利用宦官牵制文官集团。崇祯严厉打击宦官之举,无异于自废内廷心腹,更加助长了外庭东林党的嚣张气焰。
崇祯做的第二件事是重用东林党,他相信这群饱读诗书的士大夫能够帮助他力挽狂澜,这是东林党最后一次登上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中央,这一次,他们将用他们的无耻彻底葬送这个延续了将近300年庞大帝国。
东林党重新上台后做了什么事呢?当然是老把戏了,新成立的东林党内阁首先忽悠少年天子裁撤东厂和锦衣卫,这种由太监和武夫把控的特务机构存在简直是对读书人的侮辱,应该废掉,崇祯表示同意。此举绝对是个大昏招,和上述的打击宦官同理,厂卫失势,便是皇帝失权,失去特务制约的文官武将迅速做大,军政几乎失控,这是崇祯时期政令不通,军令不行的主因。
裁撤厂卫后,东林党又对崇祯说应当召回全国各地的河道监督太监。这项制度起源于嘉靖时期,当时的洪水屡治屡犯,嘉靖皇帝怀疑治河的官员贪污,但他又苦于没有证据,于是派出太监到各地监督治河。这种制度让文官集团深恶痛绝,因为地方河道官员贪污了治河工程款后一般不敢私吞,总会拿出一部分来孝敬京官,这是他们重要的灰色收入来源,自从太监监督治河以后,就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贪了,收入大大减少,怎能不恨?现在到了该废除这项“弊政”的时候了,崇祯表示同意,于是下令召回各地河道监督太监。从此以后直到明朝灭亡,十七年间大明再没有修过一次河、治过一次水。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十七年间就任由河水一次次泛滥,而每次治河的钱款都被东林党以各种理由搞得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