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技法十一章(2)
小说有它自己的历史,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小说这个艺术形式,几百年来,一直没有丧失过生命力,即使在影视泛滥的今天。一个国家,对作为艺术形式的小说的重视程度,实际上间接地反映了这个国家民众的整体文化修养的高低。多少年来,我国人一直在嘀咕“诺贝尔文学奖”,在我看来,诺贝尔文学奖固然是一个全球共享的文学奖,但大家不要忘了,它可是那个叫瑞典的国家颁发的。
言归正传,小说是什么?小说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律。一个尚且连话都说不完整的人,就想去搞什么现代派、搞什么形式试验,我估计他十有八九是走火入魔了。勤奋磨炼语言,这是好的小说家一辈子都在干的事情。小说创作,首要的一点是:学会把话说明白,把意思表达清楚,用舞蹈演员练功那样的毅力,去训练我们对文字的感觉。
二、小说的题材
一般来说,在小说家动笔写作某一篇小说之前,他需要选择一个可以写下去的题材。所谓选择“小说的题材”,通俗一点说,就是“我要写什么?”再换个角度说,就是“有什么值得我去写?”无论是小说,还是其它门类的艺术,在将不可见的思想转化成具体可见的作品之前,都会面临着题材的选取这样的问题。
巴尔加斯_略萨在他谈论小说创作的《中国套盒》一书里,说过这样的话:“小说家不选择题材,是他被题材所选择。他之所以写某些事情,是因为某些事情出现在他脑海里。”
这话固然没错,一个小说家的生活阅历、他受到的教育、他的性格、他的兴趣、他的个人历史、家庭背景、他与人或人群的交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一切都影响着他对于写作题材的选取。所以这个看似主动的“选择题材”的过程,往往是在小说家的潜意识中就完成了。
一个小说家,如果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他会尊重他个人内心的兴趣和良知,去选择他即将要写的小说的题材,或者说被那些浸润了他个人思考的题材所选择。反之,一个平庸的小说家,在选择题材时,往往更多地关注当时、当地的外部环境的需要。
我并非是提倡那种完全凭主观臆想写出来的小说作品,尽管仅凭主观臆想并不一定就写不出好作品,但这不是我本人乐于去接受的从事小说写作的方法。我之所以将优秀小说家和平庸小说家区别开来,只是为了说明我对于平庸小说家所持的那套选择题材的方式的厌弃。
打个比方,当社会上喜欢吃萝卜的人比较多,于是种植萝卜的农户也就增多了,当喜欢吃青菜的人多于喜欢吃萝卜的人,那么种植青菜的农户就会多于种植萝卜的农户。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