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小说课:如何轻松又高质量地描写人物精神世界(2)
你要知道,绝大多数作家,没有鲁迅那样的水平。
当我自己写作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设定好人物的性格气质,为这个性格气质想象一个外貌,然后去写这个外貌,让这个外貌作为桥梁展现人物的性格。
将人物外貌和性格气质完美对接,往往是很难的。写到最后,要么在外貌上做妥协,要么在性格气质(精神世界)上做妥协。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写到最后相互妥协,出来的人物不是很完美。就好像一个新手画家,因为能力不够没法画出心中设想的图景。
而今天要说的这个知识点,可以用发挥文字的优势(抽象),更加容易,也更能精准刻画人物精神世界。它是一条捷径。
先说结论:不详细写人物外貌,只给人物一个大致的外貌轮廓。然后在这个轮廓上放开手脚,肆意地描绘人物的精神画像。
这么说还是不太好理解吧,别担心,看了下面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汤思达在《红与黑》的开场里市长这个角色,关于市长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他头发开始花白,穿着一身灰色衣服。高额头,鹰嘴鼻。”
这个形象很笼统,但是足够了。
然后,他这样写市长的精神世界:“他的脸上并不缺乏一定程度的端正;初看上去,甚至让人觉得,在他脸上同时具有小城市长的尊严和四十八岁到五十岁的男人还会有的那种魅力。但是从巴黎来的旅行者很快就会发现他有一种夹杂着几分智力狭窄和缺乏想象力的、自满和自得的神态,不由得产生反感。最后还会干掉这个人唯一的才能就是让欠他钱的人如其归还吗,而在他欠别人钱的时候却尽可能拖延还期。”
汤思达给了人物一个非常笼统的形象,就像一张油画只画了笼统的人物雏形,五官还是空着的。
这样一个粗糙的雏形,就有了充分的拓展空间,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不受束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人物做精神画像。
抽象的文字去表达抽象的精神画像,有着天然的优势。抛弃了人物外貌,就不会受到外貌的制约,发挥起来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