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短篇小说:口音(2)

贵州人生而如此,即使妻子纠正过很多次,绥(xu)阳还是绥(xu)阳,(zen)义也还是遵(zen)义。似乎这样口口相传的音节,已经刻在了老一辈的骨子里,无法逆转。妻子也只好凭借着自己的摸索,总结出读懂道真话的方法。
【一】
每天的五六点,老两口就会爬起身子来,煮一碗油茶,滚烫的茶汤和着浓郁的油味弥漫开来,从回风炉的桌上,一直弥漫到整个厨房。下着麻糖杆和麻饼,这就是老家最朴实也是最常见的早餐。
老太太年纪大了,腰椎出了问题,也总还是叫老伴大清早出了门摘菜,坐着公交车送到几里外的儿女家去。大多数时候,全家人都还没起床,老爷爷就熟练地用钥匙开了门,送了东西就走。他很少留纸条,他知道自己的字写的也不好,恐怕会遭嫌弃。
“你奶奶又送菜来了”妻子嘴上如是念叨着。即使家里冰箱堆不下,老人家也还是一如既往地送菜。儿子也早就习惯这样的方式——即使一家人并不缺什么菜。最后母亲还得妥协,把奶奶亲手种的,还带着泥土的蔬菜煮成汤。
又是一个周末,这是儿子放学的时间。奶奶已经会熟练地打来电话,把一家人招呼过来吃饭。每到这个时候,作为语文老师的母亲还是会忍不住微微皱起眉头,可能是这样土味的南方口音,也可能是这样土味的菜式。晚饭的结尾,总是会以被迫提回去一大袋菜回去,一家人在家吃饭的时间并不多,提过去大概率会放到腐烂,然后扔掉,也还是要提回去。冉经常对妻儿说,这是他们老人家的心愿。

短篇小说:口音


这样朴素的南方口音,构筑了这样互相包容的家庭关系。
【二】
虽然搬到了城里好几年,老人家还是会有出门走走的习惯,一走就是几万步。从家门口,穿过喧闹陈旧的巷子,迈过天桥,又走过几条交错纵横的街道,就到了中心公园。虽然叫中心公园,也是好多年前修的了,那时候,这里的确是市中心。现在的中心公园,只留下平日里没有工作和学业的老人家们。
穿过风化严重的掉色的长廊,这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口音。对于这样住在乡下几十年的老人来说,不用抬头,只是用耳朵去听,也可以知道这些口音都是来着哪个地方。长廊尽头的座椅上,一个花白头发的老人正横卧着小酣,两脚舒展,倒是完全挡住了去路。“让一哈要得不安?”老头子想着,现在的人是越来越没素质。那个花白头发的老人突然撑起身来,“等哈,听你嘞口音,你是道真嘞迈?”
“你也是道真嘞?你是道真哪点嘞?”
“我是上坝嘞。”
“我是三桥嘞,离你们上坝不远耶。”
两个老乡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坐下便畅谈起来。
“我们是越来越造孽咯,现在哪个都嫌弃我们说话有口音,不好听。想当时饿饭年代,有哪个会谈口音啷个啷个,大家都是贵州人。”
“唉,不摆咯,我那个女儿,现在都不咋跟我谈话……”于是那位花白头发的老人——老秦,邀请老头子上他家喝茶去,老头子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