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22条:说不完的世态人情,道不尽的古今兴衰(2)
二、末世的腐朽、堕落是全方位的。几千年的累积造就的文化之殇,文明之疾,已积重难行,万马齐喑。世俗人性的底色就是乌眼鸡式的窝里斗。生在这样的尘世里也是一种悲哀,又无处可逃。安身立命又是不能改变的人生主题。面对这纷纭人间,又能以怎样的姿态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从某种角度讲,黛玉和宝钗就是两种人生处世的姿态。或如宝钗做艳压群芳的牡丹,从容圆滑,机心重重,立于不败之地,雍容的走过人间。或如黛玉的离世之姿,林下之风,精神清醒、独立,永远的在水一方。偶然的牵扯人间,也看透一切,哪怕没有逃离尘网的办法,也依然有冰清玉洁的芳心。
三、传统文化的这种复杂性造就了幽微的人性。人是守分从时适应这种氛围,还是个性自由凛然有傲骨有意无意的呈现一种对抗。入了这种氛围,人就机心算计附体,陷入人情世故的周旋里,慢慢丢了自己,成了文化打造的工具人。
宝钗就是传统和商人思维熏陶的“完美”,体贴,周到,温柔敦厚,会做人达到了标准的极限。大家都会被文化浸染,很难突破,也就必然不执意反感她,甚至会认同她,此所谓人之常情。
黛玉的林下之风,孤标傲世,文化中的“异端”和清流,和周围相融的地方太少,也就少共鸣和共情。但宝钗的这种集大成的路子,却包容感化了黛玉。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哲思和美学精神以及对世态人性认知的深邃和无奈。
四、香菱和贾雨村,开头这两个人物似两个极端。一个坏的离谱,一个“傻”的可爱。以曹雪芹的风格,是不会创造两个扁平特色太过明显的人物的。这是两个有太多喻意的载体,价值观、人性的复杂……都有。作者一生的情思、体悟、审美以及无奈除了那些姹紫嫣红,琳琅满目的人物群体,更有浓缩的两个点。成了万象的生发点,梦的源头。
从某种角度讲,黛玉和宝钗就是两种人生处世的姿态。或如宝钗做艳压群芳的牡丹,从容圆滑,机心重重,立于不败之地,雍容的走过人间。或如黛玉的离世之姿,林下之风,精神清醒、独立,永远的在水一方。偶然的牵扯人间,也看透一切,哪怕没有逃离尘网的办法,也依然有冰清玉洁的芳心。
三、传统文化的这种复杂性造就了幽微的人性。人是守分从时适应这种氛围,还是个性自由凛然有傲骨有意无意的呈现一种对抗。入了这种氛围,人就机心算计附体,陷入人情世故的周旋里,慢慢丢了自己,成了文化打造的工具人。
宝钗就是传统和商人思维熏陶的“完美”,体贴,周到,温柔敦厚,会做人达到了标准的极限。大家都会被文化浸染,很难突破,也就必然不执意反感她,甚至会认同她,此所谓人之常情。
黛玉的林下之风,孤标傲世,文化中的“异端”和清流,和周围相融的地方太少,也就少共鸣和共情。但宝钗的这种集大成的路子,却包容感化了黛玉。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哲思和美学精神以及对世态人性认知的深邃和无奈。
四、香菱和贾雨村,开头这两个人物似两个极端。一个坏的离谱,一个“傻”的可爱。以曹雪芹的风格,是不会创造两个扁平特色太过明显的人物的。这是两个有太多喻意的载体,价值观、人性的复杂……都有。作者一生的情思、体悟、审美以及无奈除了那些姹紫嫣红,琳琅满目的人物群体,更有浓缩的两个点。成了万象的生发点,梦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