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夕有感(精髓在后记)(2)
夕不在意,可让人感到的是那经历了大是大非之后再也无动于衷的不在意,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不在意,炎国的这十二个,比起他们的“源”来说自是年轻了许多,可比起那后生们来说又是老了许多。她们产生于人反抗的意志的对立面。但后天自己的意识与思想又何尝不是社会的产物呢?山川风月,花羽林渊,贩夫走卒,老少男女,这是外面的天地。但夕却挂一副墨卷,在深山老林中,在峭壁悬崖上,或者是在船舱走道的墙壁上。夕残留着自己关于社会残存的记忆,躲在唯心的山水天地里,画地为牢,自设禁限。大画家的笔触自然也还停留在那青葱的岁月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图源网络,侵删) 既是执掌丹青这一权能的神明,也是画中的谪仙人。可夕自己创造的另一天地,又何尝不曾自己也困于其中呢?画中事,就是夕自己内心的描绘,这画中看来是她的自由,自由到乃至是嵯峨悟了很久的飞瀑,实际上只是夕作画时兴致没了就停了笔。但夕在起笔的那刻,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又何尝不被束缚在现实这“不自由”的枷锁里呢?于是夕言,这一切乃是“画不尽,也看不完,越不出,也走不出。”且看另两个人罢:年是她的姐姐,素来秉持着入世的态度,要为了自己喜欢的世界,谋求让兄弟姐妹们团结起来对抗“岁”,这一思想近似儒家,是“起为苍生试一鸣”的。嵯峨是释教的一个化身,她被困于夕的画中十年。十年?被困就罢,画中可吃斋饭,画中不必躲天灾人祸,画中有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说书人每天讲的不同故事,此乃画中物,也为画中事,既现为画中人,何必不享乐,做自己的画中仙呢?
嵯峨很逍遥而正是这种逍遥但“虔诚”的行事风格,让这个普通人拥有了破画的能力。“小僧只记得,第一个遇到的是现在的我,最后一个遇到人,也是现在的我,过程则如转瞬即逝,既然都过得这么快了,又何必去记住,回忆不起来的自然也就无法记住,那就何必记住呢?”嵯峨是“心如琉璃,六根清净”的存在,是天生无需禁欲也无欲的人。她的老师,则是现年一百二十岁,曾在夕的画卷中见过世间百态却仍能从中淡定走出,能以自己的意志为夕的画卷诠释“拙山尽起”新意蕴的住持。从拙山皆尽到群山尽起,从见证尸殍遍野到仍救救孩子——“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人之必死,因而发乎本心,才能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是嵯峨对夕镜花水月的解答。而夕,画功已臻至化境,挥毫之间是另一番天地,可比起画中人来讲,他们看似是活在夕的笔意下,可夕又何尝不活在岁的诅咒中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图源网络,侵删) 既是执掌丹青这一权能的神明,也是画中的谪仙人。可夕自己创造的另一天地,又何尝不曾自己也困于其中呢?画中事,就是夕自己内心的描绘,这画中看来是她的自由,自由到乃至是嵯峨悟了很久的飞瀑,实际上只是夕作画时兴致没了就停了笔。但夕在起笔的那刻,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又何尝不被束缚在现实这“不自由”的枷锁里呢?于是夕言,这一切乃是“画不尽,也看不完,越不出,也走不出。”且看另两个人罢:年是她的姐姐,素来秉持着入世的态度,要为了自己喜欢的世界,谋求让兄弟姐妹们团结起来对抗“岁”,这一思想近似儒家,是“起为苍生试一鸣”的。嵯峨是释教的一个化身,她被困于夕的画中十年。十年?被困就罢,画中可吃斋饭,画中不必躲天灾人祸,画中有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说书人每天讲的不同故事,此乃画中物,也为画中事,既现为画中人,何必不享乐,做自己的画中仙呢?
嵯峨很逍遥而正是这种逍遥但“虔诚”的行事风格,让这个普通人拥有了破画的能力。“小僧只记得,第一个遇到的是现在的我,最后一个遇到人,也是现在的我,过程则如转瞬即逝,既然都过得这么快了,又何必去记住,回忆不起来的自然也就无法记住,那就何必记住呢?”嵯峨是“心如琉璃,六根清净”的存在,是天生无需禁欲也无欲的人。她的老师,则是现年一百二十岁,曾在夕的画卷中见过世间百态却仍能从中淡定走出,能以自己的意志为夕的画卷诠释“拙山尽起”新意蕴的住持。从拙山皆尽到群山尽起,从见证尸殍遍野到仍救救孩子——“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人之必死,因而发乎本心,才能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是嵯峨对夕镜花水月的解答。而夕,画功已臻至化境,挥毫之间是另一番天地,可比起画中人来讲,他们看似是活在夕的笔意下,可夕又何尝不活在岁的诅咒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