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奇谈】抉择篇文评集合(上)(9)
2023-10-28 来源:百合文库
小猫:
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认为这篇文章的自我感动成分,足以压过它的优秀之处。但或许是我本人对作者“设计感”的小小排斥,又或许是文章的流向过于理所当然,这篇文章在终审还是没能匹敌我心目中的最佳。
长评会具体提及本文的细节,我只提一句我最欣赏的点:本文使得幻想乡真正拥有了历史的向度,尽管这一向度本身以失范的方式呈现出来——幻想乡正是在失去了自己的“幻想”,成为一片荒原之后,才使得历史逐渐展开。而在这片已经被遗弃、被遗忘,被历史完全抛在脑后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些相信轮回、相信“超历史”存在的妖精们,我认为这足以让我产生一些回味——这也是我对其他评委不同意见的一个小小回应。
叶紫蝉:
这个故事的笔调很让我联想到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同样的娓娓道来的柔软文字,同样的“此处理应有悲喜的情绪,但(或许是)无法理解悲喜而只能以看似冷漠的情绪糊弄过去”的疏离感,以及同样从头到尾弥漫着的无可奈何。我隐约能够体会到这篇文字的“韵律”——我是说,前提是这篇小说足够好——假如放弃时间线索,将现有的段落顺序反复调换,也许就能找到这篇小说的新线索。这个写作技巧是王小波教的,他说杜拉斯的《情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反复改过的。
雪澄:
一篇如同冰块般晶莹剔透的好文章——这是我读完全文后最直接的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变,幻想乡的大家纷纷前往外界避难而只有作为自然界象征的妖精被留了下来。当众人都习惯于外界的优渥并逐渐忘记故土的时候,妖精们的处境似乎也如同远去的幻想乡一样被人们逐渐淡忘。这俨然一种城市兴起而村庄崩落的既视感——个体在时代的选择面前向来都是无能为力。可即便是这样无能为力的个体他们的存在也不会因为人们的遗忘而消失殆尽,各自的悲欢与喜怒终会由各自品尝,凡人的生息尽管毫不起眼但他们却始终在世界的每一处角落周而复始,如同野草般倔强。作者用如水般洁净的文字勾勒出一份妖精们于这世界的偏僻处相濡以沫的剪影,在这段日暮途远的岁月里有着这样一个童话般一尘不染的小“村庄”,而“村庄”的“居民”们也自有其日复一日各自为生的路数。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美好世界,它的清澈澄明可令每一位来访者流连驻足,并为之动人。
我想,一篇成功的文字就应当如此,它不是将悲剧直接摆在台面之上并反复贩卖其间的煎熬与痛楚。成功的文字不应当在于被感动人的对象所感动,悲喜的原因也从来只存在于悲和喜的自身当中而不存在于人生体会中——被“形式”所激励的感情才是真正不用假装的感情。显然,这是一份流淌着情感的文字,读者可以从作者的每一次娓娓道来中体会到注入其间的忧伤与关怀。这份切怀清淡悠远但却是有所凭依的,所以它可以格外动人。
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认为这篇文章的自我感动成分,足以压过它的优秀之处。但或许是我本人对作者“设计感”的小小排斥,又或许是文章的流向过于理所当然,这篇文章在终审还是没能匹敌我心目中的最佳。
长评会具体提及本文的细节,我只提一句我最欣赏的点:本文使得幻想乡真正拥有了历史的向度,尽管这一向度本身以失范的方式呈现出来——幻想乡正是在失去了自己的“幻想”,成为一片荒原之后,才使得历史逐渐展开。而在这片已经被遗弃、被遗忘,被历史完全抛在脑后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些相信轮回、相信“超历史”存在的妖精们,我认为这足以让我产生一些回味——这也是我对其他评委不同意见的一个小小回应。
叶紫蝉:
这个故事的笔调很让我联想到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同样的娓娓道来的柔软文字,同样的“此处理应有悲喜的情绪,但(或许是)无法理解悲喜而只能以看似冷漠的情绪糊弄过去”的疏离感,以及同样从头到尾弥漫着的无可奈何。我隐约能够体会到这篇文字的“韵律”——我是说,前提是这篇小说足够好——假如放弃时间线索,将现有的段落顺序反复调换,也许就能找到这篇小说的新线索。这个写作技巧是王小波教的,他说杜拉斯的《情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反复改过的。
雪澄:
一篇如同冰块般晶莹剔透的好文章——这是我读完全文后最直接的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变,幻想乡的大家纷纷前往外界避难而只有作为自然界象征的妖精被留了下来。当众人都习惯于外界的优渥并逐渐忘记故土的时候,妖精们的处境似乎也如同远去的幻想乡一样被人们逐渐淡忘。这俨然一种城市兴起而村庄崩落的既视感——个体在时代的选择面前向来都是无能为力。可即便是这样无能为力的个体他们的存在也不会因为人们的遗忘而消失殆尽,各自的悲欢与喜怒终会由各自品尝,凡人的生息尽管毫不起眼但他们却始终在世界的每一处角落周而复始,如同野草般倔强。作者用如水般洁净的文字勾勒出一份妖精们于这世界的偏僻处相濡以沫的剪影,在这段日暮途远的岁月里有着这样一个童话般一尘不染的小“村庄”,而“村庄”的“居民”们也自有其日复一日各自为生的路数。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美好世界,它的清澈澄明可令每一位来访者流连驻足,并为之动人。
我想,一篇成功的文字就应当如此,它不是将悲剧直接摆在台面之上并反复贩卖其间的煎熬与痛楚。成功的文字不应当在于被感动人的对象所感动,悲喜的原因也从来只存在于悲和喜的自身当中而不存在于人生体会中——被“形式”所激励的感情才是真正不用假装的感情。显然,这是一份流淌着情感的文字,读者可以从作者的每一次娓娓道来中体会到注入其间的忧伤与关怀。这份切怀清淡悠远但却是有所凭依的,所以它可以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