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参科举包拯往京
众乡邻闻听“包百万”家要请先生,哪个不献殷勤,这个也来推,那个也来荐。谁知大爷非名儒不请,说来也巧,隔村有一个宁老先生,此人品德端正学识渊博,却有一个古怪脾气:“教徒弟有三不教,笨的不教;书馆中只许有书童两个,其他人不许出入;十年内,只许先生辞馆,不许东家辞先生。”有此三不教,虽银子不拘多少,但也无人敢请。
一日,包山访听明白,急忙携礼亲自去见,包山一见,真是位好先生,不仅满口仁义道德,而且闲谈中便能引经据典,即刻将此事说明,并说:“老夫子的三样规矩,其二其三我是敢应下的,只是恐三弟笨些,希望先生善导为幸。”
双方商讨已毕,先生即日上馆,是日备席延请,递了束修银子箱,一切礼义自不必说,先生领走包公,来到书房,拜了圣人,拜了老师,师徒一见如故,并伴有包兴、包盛二位书童,一来端茶倒水,二来也教他们几个字。
包公天资聪慧,先生教给他上句文章,他竟能答出下句,先生起初还以为是他的家人曾经教过他,后来,先生发现不管什么文章,他都能做到这点,因此教书的先生很喜欢他“:哈哈!不想我宁某教读半世,今在此子身上成名。这正是孟子有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