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开:铁甲十七万,控兵二十八万,你是在逗我么?(3)
等到藤原摄关政治兴起以后,各地庄园瓜分公地,封建庄园占全国土地之半,剩余的一半土地因为知行国制度的确立,也逐渐封建领地化。募兵成军的健儿制也就成了无米之炊,到平将门和平忠常两次叛乱的时候,中央无兵可派,无将可遣,完全是一副束手等死的状态,全靠了地方武士阶层的力量才平定叛乱。
武士阶层是伴随着庄园制度的产生而自然产生的。
既然中央武装彻底无力化,庄园的所有者为了维护庄园的利益,往往以自己的血亲族人为骨干建立起私人的武装力量。这种武装组织,就是武士团的起源,所以最早期的武士社会结构,称为“同血缘领主制”。
早期的武士阶层跟农业经营者(中小地主、自耕农、农奴)并不存在截然的差别。镰仓时代,当时被称为“地侍”的武士,往往定居在村落中直接从事农业经营生产。说白了,除了少部分门阀豪族头领,大多数中下层武士平日里拿起锄头就是农民,战时收到上级领主动员令之后套上马甲就变身份了。
历经南北朝、室町乃至战国时期的战乱之后,日本的武士社会结构由早期“同血缘领主制”向“在地领主制”转移。政治权力的中心,自幕府中央委任到各地的守护,而逐渐转移至在地领主——国人手里。国人就是累世定居的地方豪强,其并非以血缘,而是基于地缘关系为基础构筑统治秩序。
战国时期,因为残酷的战争环境和领主军事扩张的欲望,军事动员的主体往往并不局限于武士阶层自身,而是依赖于中小农民全体。比较著名的就是四国岛上长宗我部氏的“一领具足”动员体制。
一领是盔甲的单位,具足指的是全副武装的盔甲,一领具足是一种半农半兵、兵农合一的兵役编制。根据《长宗我部元亲百个条》第二十四条:凡拥有三町(9000坪,约三甲或三公顷)以上的土地者,每一户都必须准备一副盔甲,平时务农维生,战时穿上盔甲投入战斗。此种制度保证了领主的兵源,同时领民也能够兼顾自己的农务,能够维持领地一定水准的军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