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花红山与《桥》的读后体悟(4)
作业的第二部分,废名先生的陷阱。我理解为废名本身所遭遇的陷阱。
要理解这部分,我觉得得去看看废名写的研究,我只看了《科学与宗教》,其他来不及看,就试着写一写:
我认为,废名先生所处的陷阱是以文学的、宗教的思维理解科学。他论述着论述着,竟然将科学论证成一个以大多数人需求为第一要义的宗教,我觉得这是水中看月,只看到了科学倒着的影子,没有看到科学的真美。
科学当然美。有人说:没有学过数学中的指数,就不能理解指数爆炸的无穷大。同样了不能理解的概念,就不能理解极限那种似是而非的朦胧。花红山的炽烈是一种美丽,牛顿三定律以三条法则写出低速宏观世界也是一种极致的美。文学能写出薛定谔方程那样平衡的简洁的美吗,恐怕并不能。
玻尔为了解释双缝干涉提出哥本哈根解释,观测导致波函数坍塌,是不是也有“看风景的人在看你”这种味道——正因为有人在看花红山,所以花终于是花而山终于是山。玻尔提出哥本哈根解释的时候正是废名先生写作《桥》的那几年,但学西文、研究文学的废名先生缺少理学的训练,也就不能知道量子力学的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