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 -科幻的魅力所在 作者:刘慈欣(6)
三:预言――也许真的能够描绘未来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幻想能够预言未来,追溯起来,也许上古的“方术”可以说是做早的东西了,后来又有了像刘伯温的“烧饼歌”还有“推背图”等东西,前几年的诺玛丹关于“世界末日”的书也着实火了一把。其实看看我们现在,算命先生,看风水的,以及市面上一些“八摇六十四卦”类的东西还能常常见到。可见我们是对能够预言未来的东西是多么的痴迷。而科幻小说有时候却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科幻小说都有“预言未来”的主题。可是,仍旧有很大一部分是这方面的内容(科幻的古典定义),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预言家”都能得到上帝的恩宠,但是我们依旧不能轻视科幻在这个方面的意义,或者现在我们关注的已经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那种含义,而是昭示着一种科学精神。
一些科幻小说作家不仅只有这一个头衔,他们往往还是某个领域内的科学家,或者对某一方面有所造诣。他们的小说常常以科学理论做基础,经过严谨的科学推理来对未来或事实做出推断,习惯上,我们把这一类作品称为“硬科幻”。
儒勒•凡尔纳,世界科幻文学的奠基者,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虽然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一位科学家,但是他的一些小说总是严格按照上述格式来创作的。尤其是他的《从地球到月球》对“阿波罗13”登月的预言。除了运载工具是“空想”外,登月时间、路线乃至运载工具发射地点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作为另一位科幻巨匠,以“现代科幻小说奠基人”著称的H•G•威尔斯,同样也是一个以严谨著称的科幻小说作家,他们那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大战火星人》里面作者关于火星人外形的设想也是根据火星特有的环境,重力设定的,并不是随意编造的。
戈德温的《冷酷的平衡》讲的就是自然和人的关系,如果人总是肆意破坏自然,那么,自然也会报复我们。环境的污染,森林的破坏,臭氧的空洞,对此,我们不必再多说。
与上面作品的“冷酷”不同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从二者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悲观论”和“科技乐观论”者对未来的不同态度),作者叶永烈用“小灵通”作为我们的导游,去游览了未来世界,在作者六十年代幻想的一些事物,在40年后的今天,许多都变成了现实。其实不光如此,卫星,电视,计算机,电话等等在现在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在科幻作品中都能找到原型。
科幻作者在费尽心思去构思故事时,并不像童话、奇幻一样肆意地把思绪天马行空般展开,与他们不同的是,科幻作家总是尽量地去接近事实(或者可能存在的事实),比如外星人是科幻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一个形象,虽然我们到现在还未找到外星人存在的确凿证据,但从科学角度来讲,这种事情“可能”或者“很可能”存在。着这至少比一些卡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奇幻作品中神魔魅的存在可能的多。同时,科幻作品还尽量地去避免硬伤(常识性、科学性或逻辑性的错误),这虽然是对科幻作家想象力的一种考验,但这也使作品更具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