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很喜欢“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能力帮助我们理解那些藏在文字之间的意思。当代的阅读理解题早已不满足于此。
如果我说:“太阳好晒啊。”那么大致可以推测出我不喜欢这么大的太阳,但是当下的阅读理解可以做到从“太阳好大”推测到“我想找个阴凉地方躲着”再推测到“晒一晒就忍不住了?我肯定不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再推测到“我可能是一个娇生惯养的人”。从一句“太阳好大”到“娇生惯养”似乎不可思议,但这般推理下来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只可惜我并不是个娇生惯养的人,我只是不喜欢太大的太阳。
想起北宋时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还有明清时期的文字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人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别人的言语之上。这不叫理解,这叫再创作。
巨人烂尾的时候,人们从漫画战犯没死的情节,把谏山创理解成军国主义右翼分子。近期某up的事件,人们可以通过上身穿的服饰源自日本,下身穿的裙子源自他国来理解成她居心不良。
今天不想讲这些人是否有可能真的不怀好心。如果谏山创真的只是想画个看起来美好的结局,如果那个up的穿衣选择只是觉得好看,拍摄选址只是出于有名,那么发出这些评论的人会感到愧疚么?不会的,人们只是想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事件不过是抒发点。网友通过对前两者的批判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王安石通过乌台诗案排除异己。说的话有利,就褒奖他,表达自己,说的话不利,就批判他,表达自己。到头来结果都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