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极夜地平线——往事篇(一)(5)
幸好这世界还有一些父母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早在公元2658年,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生育意愿下降带来的问题,一些国家开始实施政府扶养儿童的政策,家长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孩子交送政府专门设立的机构中扶养,同时拿到一份为减缓人口老龄化做贡献的奖金。随着科技的进步,由政府扶养出来的孩子大多都是选择进入虚拟世界,一个理想乡,谁不喜欢呢?而那些由自己父母扶养的孩子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中流砥柱。
郑南峰和他们都不一样,他设计用冬眠来到未来就是为了“时光机”,回到那个有他父母的时代。他通过研究“小坍缩发生器”的发明历程发现,这个东西是基于宇宙坍缩的情况来发明的。
发明者认为质能守恒是宇宙坍缩的关键,守恒意味着逆转世界并不违法这两条重要的物理规律,同时,系统熵是可以通过输入能量来减少的,但用系统本身的能量来降低系统的熵看起来并不可能,实则发明者自己也没有实现……
仿照宇宙坍缩的情况,在宇宙演化的尽头,所有的物体都达到热平衡,不再有能量的变化,许多人认为此时的宇宙已经死了,但如果坍缩真的存在,此时就是发生坍缩的情况。于是乎,一个不再有能量变化的装置就成为了发明者的方向。发明者成功了,“小坍缩发生器”就此诞生,但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装置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在第1211次实验后,发明者写下了最后一篇研究日志……
郑南峰认为用能量不损耗来代替宇宙大环境能量不变化的想法没有错。但从装置本身来看,在设计上它拥有一个作用范围。这就导致可能并不只是作用范围外不会坍缩,在这个范围的边界,原子一旦越过它,坍缩无法作用,如果坍缩仍要进行,熵减的过程就不是原来熵增的逆过程了,同时,熵的最大值、能量的总量、质量的总量都将变化,这将是两个不一样的系统。用这样的过程来进行坍缩,坍缩本来想把熵总量小的系统变成熵总量大的系统,可奈何带走热量的那个原子已经不被坍缩所控制了,坍缩只能停止。
然而,带有热量的原子进入系统会被坍缩给拉出去。基于这样的情况,郑南峰提出了解决方案∶在系统的边界施加大量的热原子,用以代替离开系统的热原子,坍缩肯定是不长眼的,对吧?
郑南峰终于是成功了,虽然失败了很多次,影响系统的因素比他想象的要多,各种微粒,各种电磁波……但在看见一片黑暗后(坍缩进行的时候光会不断尝试进入系统而后被弹出),看到原先掉落在地上的笔重新回到桌子上时郑南峰的内心是无比喜悦的。
时光机的最后目标是载人,这次郑南峰要亲自做实验对象。
在实验室的控制台前摆放着一张椅子,正对着它的贴着实验室墙壁摆放着另一张椅子,郑南峰要做的就是从一张椅子去到另一张椅子,不用腿。手上的秒表显示着58秒,这是他从靠墙椅子上起身走到控制台前的椅子所用的时间,如果控制得当,他下一次看表的时候秒表上将会显示11秒,而他那时的想法是起身去到控制台的椅子前。校准控制台屏幕的时间,屏幕闪动了一下,时间并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