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兽圈(5)
据说,事件主人公是兽圈之人,但所幸未被其母亲发觉我不去评价同性恋如何,因为在网络空间里,任何与之有关的言论都会遭到攻击、对抗乃至曲解、非议,包括我正在写的这段文字。我个人支持同性恋者。但我请各位思考两个问题:兽圈是否应该打上“同性恋”的标签?兽圈如何正确认识现状?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各位心里都有答案——不应该。兽圈并非由纯粹的性少数集体组成,或许兽圈的性少数群体人数不少,但是兽圈的标签不应为此。标签具有鲜明的引导效应与区分作用,我们总是希望更好的事物能够成为标签与引领。对于第二个问题,请允许我先宕开一笔,谈谈我对与性取向的两种认知的看法。第一,“性取向可以被改变”。我认为性取向是可以由环境诱导的。对于性启蒙阶段的未成年人,由于其心理意志不成熟,所谓同性性取向可以被诱导,也可以被诱导取消。青春期的自我心理暗示是诱导的常见形式。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因为长期的环境影响和叛逆心理而具有短暂的同性性取向表现。第二,“同性恋并非基因决定”。我在上学期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上,专门去NCBI上查找了十余篇有关同性恋基因的外文论文,无一篇可下同性恋产生是由同性恋基因决定的肯定结论,二者之间仅仅是统计概率关系;
亦无一篇可下同性恋者某些生物学性状特殊的肯定结论。
观察近年来兽圈对于社会风评的反应,主要是突发事件—负面批评—公关应对—惶恐等待的模式。进一步解释:首先是兽圈中发生了一件影响恶劣的突发事件,进而招致社会负面批评,然后接连是兽圈有名望之人以各种途径公关应对,然而很难有办法做更多的事,最后只能在惶恐中等待下一次突发事件,进入下一个循环。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也为避免兽圈现状对未成年人的误导,我有一点笨拙的建议:在公共空间,兽圈文化应当适量减少同性文化的直接表现。否则,兽圈“同性恋化”的标签只会愈来愈顽固。作为规模较小的文化圈,兽圈缺少权威的限制力,因而这是一个需要各方自觉的事情。我们不能否认兽圈中同性文化的存在,但至少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更不能允许其总是作为丑闻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具体案例我就不列举了,影响实在恶劣)。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各位心里都有答案——不应该。兽圈并非由纯粹的性少数集体组成,或许兽圈的性少数群体人数不少,但是兽圈的标签不应为此。标签具有鲜明的引导效应与区分作用,我们总是希望更好的事物能够成为标签与引领。对于第二个问题,请允许我先宕开一笔,谈谈我对与性取向的两种认知的看法。第一,“性取向可以被改变”。我认为性取向是可以由环境诱导的。对于性启蒙阶段的未成年人,由于其心理意志不成熟,所谓同性性取向可以被诱导,也可以被诱导取消。青春期的自我心理暗示是诱导的常见形式。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因为长期的环境影响和叛逆心理而具有短暂的同性性取向表现。第二,“同性恋并非基因决定”。我在上学期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上,专门去NCBI上查找了十余篇有关同性恋基因的外文论文,无一篇可下同性恋产生是由同性恋基因决定的肯定结论,二者之间仅仅是统计概率关系;
亦无一篇可下同性恋者某些生物学性状特殊的肯定结论。
观察近年来兽圈对于社会风评的反应,主要是突发事件—负面批评—公关应对—惶恐等待的模式。进一步解释:首先是兽圈中发生了一件影响恶劣的突发事件,进而招致社会负面批评,然后接连是兽圈有名望之人以各种途径公关应对,然而很难有办法做更多的事,最后只能在惶恐中等待下一次突发事件,进入下一个循环。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也为避免兽圈现状对未成年人的误导,我有一点笨拙的建议:在公共空间,兽圈文化应当适量减少同性文化的直接表现。否则,兽圈“同性恋化”的标签只会愈来愈顽固。作为规模较小的文化圈,兽圈缺少权威的限制力,因而这是一个需要各方自觉的事情。我们不能否认兽圈中同性文化的存在,但至少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更不能允许其总是作为丑闻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具体案例我就不列举了,影响实在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