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江南雨霖霖(尚九熙×文之和)(3)
上了战场就是颠沛流离,从上海打到乡下,又一路北上,这一打,便是十年。
这十年间,除了偶尔接到家里报平安的书信,上海是什么样子,之和完全不知。九熙是地下战线,之和没联系过他,也未曾托人打听过他,这么多年竟再也没听过关于他的只言片语。
“文之和同志,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中央决定让你回上海负责卫生相关的工作,你愿意不愿意?”
“我听从组织安排”
“我们打听过了,文家一切安好,老宅子还在,你父母也平安,你也该回去看看了。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领导,文家还在,尚家呢?”
领导摘下眼镜,示意之和坐下。
“我们知道文尚两家当年的故事,也知道尚九熙同志是我们隐蔽战线上的战友,从上海解放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他,但是一直没有他的消息”
隐蔽战线,没有消息,这八个字几乎就已经盖棺定论。
又过了很多年,文之和变成了一个退休的老太太,她没住在组织给她的房子里,固执的回到了当年的老宅子。文家父母和尚家父母早已去世,宅子里空荡荡的。
“他回不来了,我们等了他这么多年,他都没回来,你也别等了”
这是尚家父母临走之前对她说的话。
“还是等着吧,他会回来的”
他会回来的,我的少年郎,还未曾还我那一只玉鹤,还不曾见我穿过那一件蟹壳青的旗袍。
再后来,没有了尚家大宅和文家大宅,只有纪念馆。
“馆长,昨天工人修整尚家花园,找到了这个”
馆长轻轻吹走木盒上的尘土,里面赫然一枚玉鹤,与文之和纪念馆里放的那一只一模一样。
“你通知办公室,让他们起草个文件,申请纪念馆改名”
“改成什么?”
“尚九熙文之和夫妇故居”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ooc,用尚九熙的名字去写别人的故事。写这个故事的原因很简单,回顾近代史,有太多年轻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放弃自己原本安稳甚至优渥的生活,以热血浇热土,换来了如今的中国。这是无数人的一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
这十年间,除了偶尔接到家里报平安的书信,上海是什么样子,之和完全不知。九熙是地下战线,之和没联系过他,也未曾托人打听过他,这么多年竟再也没听过关于他的只言片语。
“文之和同志,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中央决定让你回上海负责卫生相关的工作,你愿意不愿意?”
“我听从组织安排”
“我们打听过了,文家一切安好,老宅子还在,你父母也平安,你也该回去看看了。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领导,文家还在,尚家呢?”
领导摘下眼镜,示意之和坐下。
“我们知道文尚两家当年的故事,也知道尚九熙同志是我们隐蔽战线上的战友,从上海解放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他,但是一直没有他的消息”
隐蔽战线,没有消息,这八个字几乎就已经盖棺定论。
又过了很多年,文之和变成了一个退休的老太太,她没住在组织给她的房子里,固执的回到了当年的老宅子。文家父母和尚家父母早已去世,宅子里空荡荡的。
“他回不来了,我们等了他这么多年,他都没回来,你也别等了”
这是尚家父母临走之前对她说的话。
“还是等着吧,他会回来的”
他会回来的,我的少年郎,还未曾还我那一只玉鹤,还不曾见我穿过那一件蟹壳青的旗袍。
再后来,没有了尚家大宅和文家大宅,只有纪念馆。
“馆长,昨天工人修整尚家花园,找到了这个”
馆长轻轻吹走木盒上的尘土,里面赫然一枚玉鹤,与文之和纪念馆里放的那一只一模一样。
“你通知办公室,让他们起草个文件,申请纪念馆改名”
“改成什么?”
“尚九熙文之和夫妇故居”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ooc,用尚九熙的名字去写别人的故事。写这个故事的原因很简单,回顾近代史,有太多年轻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放弃自己原本安稳甚至优渥的生活,以热血浇热土,换来了如今的中国。这是无数人的一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